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岩相和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存在问题及拟要完成的目标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6页 |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与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2.3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7-19页 |
2.4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2页 |
第3章 火山岩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 第22-42页 |
3.1 主要岩石类型 | 第22-25页 |
3.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25-42页 |
第4章 火山岩岩相分析 | 第42-56页 |
4.1 火山喷发模式和岩相模式研究 | 第42-44页 |
4.2 火山岩岩相类型和相标志 | 第44-47页 |
4.3 火山岩相展布特征分析 | 第47-56页 |
第5章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和特征研究 | 第56-73页 |
5.1 原生储集空间和类型 | 第57-62页 |
5.2 次生储集空间 | 第62-67页 |
5.3 复合成因储集空间 | 第67-73页 |
第6章 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 第73-78页 |
6.1 火山岩储层和火山岩岩相的关系 | 第73页 |
6.2 火山岩储集空间的组合规律 | 第73-75页 |
6.3 火山岩储层的控制因素 | 第75-76页 |
6.4 有利于火山岩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76-77页 |
6.5 火山岩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 第77-78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