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本文框架 | 第13-15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本文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15-21页 |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产生、发展 | 第15-16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16-17页 |
·GIS的基本功能 | 第16页 |
·地理信息可视化 | 第16-17页 |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17-21页 |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GIS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适用性与优点 | 第18-19页 |
·利用GIS平台开发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 | 第19-21页 |
第三章: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和场地液化判别模型 | 第21-37页 |
·场地类别划分 | 第21-24页 |
·土层剪切波速 | 第21-22页 |
·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 | 第22-24页 |
·潜在震源区和超越概率 | 第24-26页 |
·潜在震源区划分 | 第24-25页 |
·超越概率的计算 | 第25-26页 |
·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 | 第26-30页 |
·地震烈度衰减模型 | 第26-29页 |
·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 第29-30页 |
·液化判别 | 第30-37页 |
·砂土液化定义 | 第30页 |
·液化判别模型 | 第30-37页 |
第四章:系统总体设计 | 第37-42页 |
·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软件生存期概念 | 第37页 |
·软件开发的分析设计方法 | 第37-38页 |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的开发策略 | 第38-40页 |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的需求 | 第38-39页 |
·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39-40页 |
·系统总体框架 | 第40-42页 |
第五章:数据库的设计 | 第42-52页 |
·空间数据库简介 | 第42-44页 |
·空间数据库存储模式 | 第42-43页 |
·空间数据 | 第43页 |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介绍 | 第43-44页 |
·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44-52页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45-47页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47-52页 |
第六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第52-71页 |
·开发平台及GIS二次开发介绍 | 第52-53页 |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第52页 |
·ArcEngine二次开发组件介绍 | 第52-53页 |
·系统功能实现及结果演示 | 第53-71页 |
·系统管理模块 | 第53-55页 |
·空间数据管理查询 | 第55-58页 |
·钻孔点管理模块 | 第58-61页 |
·计算模块 | 第61-62页 |
·空间分析模块 | 第62-66页 |
·地震动参数 | 第66-71页 |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