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本次研究工作概况 | 第11-12页 |
·工作进度 | 第11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12页 |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阳宗海流域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4页 |
·交通位置 | 第14页 |
·地理概况 | 第14-17页 |
·区域地质环境概况 | 第17-23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区域地层 | 第17页 |
·区域构造 | 第17-23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3页 |
·阳宗海地质发展史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阳宗海流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40页 |
·含水层组 | 第24-25页 |
·孔隙含水层组 | 第24页 |
·裂隙含水层组 | 第24-25页 |
·岩溶含水层组 | 第25页 |
·含水层特征及富水性评价 | 第25-29页 |
·富水性指标的确定 | 第25页 |
·富水性评价 | 第25-29页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29-32页 |
·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背景 | 第29页 |
·元素在含水层组中的分布 | 第29-31页 |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31-32页 |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 第32-40页 |
第四章 阳宗海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模式及典型分析 | 第40-54页 |
·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结构模式 | 第40-49页 |
·断裂带式 | 第40-42页 |
·顺层式 | 第42-43页 |
·向斜式 | 第43-45页 |
·岩层走向式 | 第45-47页 |
·穿越式 | 第47-49页 |
·典型岩溶泉水地下水系统分析 | 第49-54页 |
·三十亩泉岩溶地下水系统 | 第49-50页 |
·谈葛营岩溶地下水系统 | 第50-54页 |
第五章 阳宗海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54-62页 |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4-57页 |
·脆弱性指标选取原则 | 第54页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54-57页 |
·评价方法及流程 | 第57-58页 |
·脆弱性分区 | 第58-62页 |
·地下水极高脆弱区 | 第58-60页 |
·地下水高脆弱区 | 第60页 |
·地下水中等脆弱区(Ⅲ) | 第60-61页 |
·地下水较低脆弱区(Ⅳ)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阳宗海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与对策 | 第62-68页 |
·阳宗海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 第62-64页 |
·防治对策 | 第64-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附图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