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20页 |
一、普鲁兰多糖纳米药物载体在逆转肿瘤MDR中的作用 | 第20-45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2-28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1.1.2 各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1.1.4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1.1.5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1.2 结果 | 第28-40页 |
1.2.1 尿刊酸疏水改性普鲁兰多糖(URPA)的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1.2.2 URP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1页 |
1.2.3 ADR-URPA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 | 第31页 |
1.2.4 ADR-URPA纳米粒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 第31-40页 |
1.3 讨论 | 第40-44页 |
1.3.1 普鲁兰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载药纳米粒(ADR-URPA)的制备 | 第40-41页 |
1.3.2 ADR-URPA纳米粒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 第41-44页 |
1.4 小结 | 第44-45页 |
二、氧化石墨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 | 第45-65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7-49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2.1.2 各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参见第一部分) | 第4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1.5 统计学分析 | 第49页 |
2.2 结果 | 第49-62页 |
2.2.1 ADR-GO及表征 | 第49页 |
2.2.2 ADR-GO的药物体外释放 | 第49-51页 |
2.2.3 ADR-GO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 第51-62页 |
2.3 讨论 | 第62-64页 |
2.3.1 ADR-GO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质 | 第62-63页 |
2.3.2 ADR-GO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 第63-64页 |
2.4 小结 | 第64-65页 |
三、氧化石墨烯的遗传毒性研究 | 第65-91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67-7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3.1.2 各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68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69-74页 |
3.1.5 统计学分析 | 第74页 |
3.2 结果 | 第74-88页 |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参见第二部分) | 第74页 |
3.2.2 氧化石墨烯的遗传毒性检测 | 第74-77页 |
3.2.3 氧化石墨烯可以与基因组DNA发生相互作用 | 第77-80页 |
3.2.4 氧化石墨烯处理后的MDA-MB-231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检测 | 第80-85页 |
3.2.5 氧化石墨烯对MDA-MB-231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85-88页 |
3.3 讨论 | 第88-90页 |
3.3.1 氧化石墨烯的遗传毒性 | 第88-89页 |
3.3.2 氧化石墨烯产生遗传毒性的分子机制 | 第89-90页 |
3.4 小结 | 第90-91页 |
全文结论 | 第91-9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6-107页 |
综述 | 第107-121页 |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第107-11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