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5页 |
1.1 软骨组织工程简介 | 第18-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1.2 基本介绍 | 第18-19页 |
1.2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2.1 天然高分子材料 | 第20-22页 |
1.2.2 合成高分子材料 | 第22-24页 |
1.2.3 复合高分子材料 | 第24页 |
1.2.4 组织工程材料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1.2.4.1 目前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1.2.4.2 组织工程材料发展动态 | 第25-26页 |
1.3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成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3.1 致孔剂 | 第26-27页 |
1.3.2 静电纺丝 | 第27-28页 |
1.3.3 快速成型 | 第28-29页 |
1.3.4 冷冻干燥法 | 第29-30页 |
1.4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及生长因子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4.1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 第31页 |
1.4.2 软骨组织工程生长因子 | 第3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7 创新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细胞粘附性研究 | 第35-56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6-42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6-38页 |
2.2.2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合成 | 第38-40页 |
2.2.2.1 聚 L-谷氨酸合成 | 第38-39页 |
2.2.2.2 聚丙烯酸-聚 L-谷氨酸合成 | 第39页 |
2.2.2.3 聚乙二醇-聚 L-谷氨酸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3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壳聚糖层层自组装膜制备 | 第40-41页 |
2.2.4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细胞粘附及增殖 | 第41页 |
2.2.5 测试表征 | 第41-42页 |
2.2.5.1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合成 | 第41页 |
2.2.5.2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层层自组装膜 | 第41-42页 |
2.2.5.3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细胞粘附及增殖 | 第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2.3.1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合成与表征 | 第42-47页 |
2.3.2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层层自组装 | 第47-51页 |
2.3.3 聚 L-谷氨酸及其嵌段共聚物细胞粘附及增殖 | 第51-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化学交联法构建 PLGA/CS 组织工程支架 | 第56-75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3.2.2 构建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 | 第58-59页 |
3.2.2.1 改变活化剂用量 | 第58页 |
3.2.2.2 改变冷冻温度 | 第58页 |
3.2.2.3 改变固含量 | 第58页 |
3.2.2.4 改变组分比 | 第58-59页 |
3.2.3 支架性能研究 | 第59-60页 |
3.2.3.1 材料性能 | 第59页 |
3.2.3.2 支架孔结构 | 第59-6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3.3.1 PLGA 与 CS 化学交联机理 | 第60-62页 |
3.3.2 活化剂用量对交联反应影响 | 第62-64页 |
3.3.3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性能研究 | 第64-74页 |
3.3.3.1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多孔结构 | 第65-68页 |
3.3.3.2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孔隙率 | 第68-70页 |
3.3.3.3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溶胀度 | 第70-72页 |
3.3.3.4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力学性能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静电络合法构建 PLGA/CS 组织工程支架 | 第75-95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76页 |
4.2.2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制备 | 第76-77页 |
4.2.2.1 改变冷冻温度 | 第76-77页 |
4.2.2.2 改变固含量 | 第77页 |
4.2.2.3 改变组分比 | 第77页 |
4.2.3 支架性能研究 | 第77-78页 |
4.2.3.1 材料性能 | 第77-78页 |
4.2.3.2 支架孔结构性能 | 第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3页 |
4.3.1 PLGA 与 CS 静电络合研究 | 第78-81页 |
4.3.2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性能研究 | 第81-90页 |
4.3.2.1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多孔结构 | 第82-85页 |
4.3.2.2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孔隙率 | 第85-86页 |
4.3.2.3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溶胀度 | 第86-88页 |
4.3.2.4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的力学性能 | 第88-90页 |
4.3.3 PLGA/CS 静电络合与化学交联支架对比分析 | 第90-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PLGA/CS 支架生物性能研究 | 第95-109页 |
5.1 引言 | 第9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5.2.1 PLGA/CS 支架体外生物性能研究 | 第95-96页 |
5.2.2 PLGA/CS 支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 第96-97页 |
5.2.2.1 兔脂肪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 第97页 |
5.2.2.2 细胞-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复合物自体回植 | 第97页 |
5.2.2.3 修复效果观测 | 第9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7页 |
5.3.1 PLGA/CS 化学交联支架生物性能 | 第97-100页 |
5.3.2 PLGA/CS 静电络合支架生物性能 | 第100-105页 |
5.3.3 细胞-PLGA/CS 支架复合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 第105-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致孔剂调控 PLGA/CS 支架孔结构 | 第109-126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0-112页 |
6.2.1 主要试剂 | 第110页 |
6.2.2 支架构建 | 第110-112页 |
6.2.2.1 PLA 微球调控孔结构 | 第111页 |
6.2.2.2 PLA 纤维调控孔结构 | 第111-112页 |
6.2.2.3 溶剂调控孔结构 | 第112页 |
6.2.3 致孔支架性能研究 | 第112页 |
6.2.3.1 支架孔结构性能 | 第112页 |
6.2.3.2 支架生物性能 | 第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5页 |
6.3.1 致孔剂对支架孔结构影响 | 第112-118页 |
6.3.1.1 微球对支架孔结构影响 | 第112-114页 |
6.3.1.2 纤维对支架孔结构影响 | 第114-116页 |
6.3.1.3 溶剂对支架孔结构影响 | 第116-118页 |
6.3.2 致孔剂对支架孔隙率影响 | 第118-119页 |
6.3.3 致孔剂对支架溶胀度影响 | 第119-121页 |
6.3.4 致孔剂对支架力学性能影响 | 第121-122页 |
6.3.5 支架生物性能探索 | 第122-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课题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26-128页 |
7.2 课题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 第147-14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