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创新点 | 第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范畴 | 第15页 |
·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含义 | 第15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16页 |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 第16-17页 |
·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 | 第17页 |
·凯恩斯的社会有效需求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农村社会养老的历史沿革 | 第18-33页 |
·农村社会养老的发展历程 | 第18-24页 |
·农村"五保"养老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农村居民养老模式概况 | 第24-29页 |
·农村居民传统养老模式 | 第24-27页 |
·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模式 | 第27-29页 |
·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缺陷 | 第29-33页 |
·以留地职业农民为对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第29-30页 |
·以农民工为对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第30-31页 |
·以失地农民为对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行体系评述 | 第33-42页 |
·留地职业农民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第33-36页 |
·制度概述 | 第33-34页 |
·典型模式 | 第34-36页 |
·制度评价 | 第36页 |
·农民工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第36-39页 |
·制度概述 | 第37页 |
·典型模式 | 第37-38页 |
·制度评价 | 第38-39页 |
·失地农民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 第39-42页 |
·制度概述 | 第39-40页 |
·典型模式 | 第40-41页 |
·制度评价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国外经验借鉴 | 第42-47页 |
·发达国家经验 | 第42-44页 |
·德国 | 第42页 |
·法国 | 第42-43页 |
·日本 | 第43-44页 |
·发展中国家经验 | 第44-45页 |
·巴西 | 第44页 |
·智利 | 第44-45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7页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页 |
·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5-46页 |
·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 第46页 |
·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47-53页 |
·完善留地职业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47-48页 |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 第47页 |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 | 第47页 |
·健全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 第47-48页 |
·完善风险担保机制 | 第48页 |
·强化个人账户的弹性机制 | 第48页 |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第48-50页 |
·缴费基准 | 第49页 |
·给付基准 | 第49页 |
·保费构成 | 第49-50页 |
·账户属性 | 第50页 |
·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 第50-53页 |
·合理选择各地区适用的养老模式 | 第50-51页 |
·确保体系有效运行 | 第51页 |
·建立二次土地承包权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