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概况 | 第10页 |
1.2. 棉花抗黄萎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1.2.2 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 | 第11页 |
1.2.3 棉花黄萎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 | 第11-13页 |
1.2.4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 | 第13-14页 |
1.2.5 棉花抗黄萎病的鉴定和检测方法 | 第14页 |
1.3 绿色荧光蛋白(GFP) | 第14-15页 |
1.4 植物嫁接技术 | 第15-16页 |
1.5 Real-time PCR技术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大丽轮枝菌的研究 | 第18-31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18-20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3 试剂及溶液 | 第19页 |
2.1.4 培养基及抗生素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2 大肠杆菌的培养 | 第21页 |
2.2.3 质粒的提取及检测 | 第21页 |
2.2.4 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转化 | 第21-22页 |
2.2.5 转化子的筛选 | 第22-24页 |
2.2.5.1 转化子生物学特性检测 | 第22页 |
2.2.5.2 阳性克隆的PCR检测 | 第22-23页 |
2.2.5.3 转化子荧光强度的检测 | 第23页 |
2.2.5.4 转化子的稳定性检测 | 第23-24页 |
2.2.5.5 转化子的致病力分析 | 第24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及再生 | 第24-25页 |
2.3.2 潮霉素对转化菌株的筛选 | 第25页 |
2.3.3 转化菌株形态及生长速度 | 第25-27页 |
2.3.4 转化子荧光强度的检测 | 第27页 |
2.3.5 阳性克隆的PCR鉴定 | 第27-28页 |
2.3.6 转化子的稳定性检测 | 第28页 |
2.3.7 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第28页 |
2.4 讨论 | 第28-31页 |
第3章 用报告基因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机理 | 第31-35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棉苗的培育及接种 | 第31页 |
3.2.2 取样 | 第31-32页 |
3.2.3 棉花植株不同组织的显微观察 | 第32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4章 用不同嫁接系统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机理 | 第35-50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35-3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4.2.1 嫁接苗的培育 | 第36页 |
4.2.2 接种 | 第36-37页 |
4.2.3 发病程度调查 | 第37页 |
4.2.4 取样 | 第37页 |
4.2.5 总DNA提取 | 第37-38页 |
4.2.6 特异性引物的筛选 | 第38页 |
4.2.7 Real-time PCR定量检测棉花植株不同组织内的大丽轮枝菌 | 第38-39页 |
4.2.8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3.1 发病情况调查 | 第39-40页 |
4.3.2 特异性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40-42页 |
4.3.3 棉花植株内大丽轮枝菌的定量检测结果 | 第42-46页 |
4.3.4 病情指数与IC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页 |
4.4 讨论 | 第46-5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