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外界感知差异与绩效关系研究

目录第3-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1. 导论第13-27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基本概念界定第17-21页
        1.2.1 环境态度第17-18页
        1.2.2 环境行为第18-19页
        1.2.3 环境合法性第19-20页
        1.2.4 外界感知差异第20-21页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第21-22页
    1.4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技术路线和内容第23-25页
        1.5.1 研究技术路线第23页
        1.5.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第23-25页
    1.6 小结第25页
    注释第25-27页
2. 文献综述第27-43页
    2.1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环境响应第27-32页
        2.1.1 全球报告倡议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第28-29页
        2.1.2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第29-30页
        2.1.3 东道国环境政策对于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第30-31页
        2.1.4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环境管理模式第31-32页
    2.2 环境行为理论综述第32-37页
        2.2.1 环境行为构成维度第32-34页
        2.2.2 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第34-37页
        2.2.3 环境行为效应研究第37页
    2.3 环境合法性理论综述第37-40页
        2.3.1 组织合法性的概念及其构成维度第37-38页
        2.3.2 组织合法性的获取机制研究第38-40页
        2.3.3 环境合法性的概念、特点、效应与获取第40页
    2.4 松散耦合理论综述第40-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注释第42-43页
3.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第43-60页
    3.1 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环境行为第43-45页
        3.1.1 全球绿色经济的兴起第43-44页
        3.1.2 跨国公司的环境行为第44-45页
    3.2 企业环境态度及其构成维度第45-48页
    3.3 制度-产业-企业互动下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影响因素模型第48-58页
        3.3.1 制度因素第48-51页
        3.3.2 产业因素第51-54页
        3.3.3 企业因素第54-58页
    3.4 小结第58页
    注释第58-60页
4.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外界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第60-76页
    4.1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发展现状第60-65页
    4.2 海外子公司的环境态度传播与外界感知机理第65-67页
    4.3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外界感知的分类第67-70页
        4.3.1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外界感知的维度第67-68页
        4.3.2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外界感知差异的分类第68-70页
    4.4 影响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的消费者感知差异的因素第70-74页
        4.4.1 环境可见性第70-71页
        4.4.2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沟通第71-72页
        4.4.3 消费者归因第72-74页
    4.5 小结第74-75页
    注释第75-76页
5.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对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及研究假设第76-94页
    5.1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对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第76-78页
    5.2 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第78-79页
        5.2.1 环境态度对绩效的直接作用第78-79页
        5.2.2 消费者感知差异对绩效的直接作用第79页
    5.3 环境合法性在环境态度与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79-82页
    5.4 无形资产在环境态度与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第82-83页
    5.5 资源冗余在环境态度与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第83-86页
    5.6 组织学习能力在环境态度与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第86-89页
    5.7 实证模型的发展及研究假设汇总第89-92页
    5.8 小结第92页
    注释第92-94页
6. 研究方法第94-119页
    6.1 实证研究设计第94-97页
        6.1.1 测量工具的发展第94-95页
        6.1.2 数据来源第95-97页
    6.2 变量的度量第97-104页
        6.2.1 因变量的度量第98-99页
        6.2.2 自变量的度量第99-100页
        6.2.3 中介变量的度量第100-102页
        6.2.4 调节变量的度量第102-104页
    6.3 量表的小样本测试第104-117页
        6.3.1 小样本分析方法第104-106页
        6.3.2 小样本分析结果第106-117页
    6.4 小结第117页
    注释第117-119页
7. 数据分析第119-132页
    7.1 描述性统计第119-120页
    7.2 信度分析第120页
    7.3 效度分析第120-125页
        7.3.1 环境态度的效度分析第120-121页
        7.3.2 企业绩效的效度分析第121-122页
        7.3.3 环境合法性的效度分析第122-123页
        7.3.4 无形资产的效度分析第123页
        7.3.5 资源冗余的效度分析第123-124页
        7.3.6 吸收能力的效度分析第124-125页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25-131页
        7.4.1 环境态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26-128页
        7.4.2 企业绩效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28-129页
        7.4.3 环境合法性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29-130页
        7.4.4 无形资产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130-131页
    7.5 小结第131页
    注释第131-132页
8. 假设检验第132-162页
    8.1 环境态度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第132-136页
        8.1.1 环境态度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第132-134页
        8.1.2 环境态度的外界感知差异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第134-136页
    8.2 环境合法性的中介作用第136-143页
        8.2.1 环境合法性在环境态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137-141页
        8.2.2 环境合法性在外界感知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141-143页
    8.3 无形资产的中介作用第143-150页
        8.3.1 无形资产在环境态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143-147页
        8.3.2 无形资产在外界感知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147-150页
    8.4 资源冗余的调节作用第150-152页
        8.4.1 资源冗余在环境态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第150-151页
        8.4.2 资源冗余在外界感知差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第151-152页
    8.5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第152-158页
        8.5.1 同化能力的调节作用第152-154页
        8.5.2 转换能力的调节作用第154-156页
        8.5.3 利用能力的调节作用第156-158页
    8.6 实证结果汇总第158-161页
    8.7 小结第161页
    注释第161-162页
9. 研究总结与启示第162-172页
    9.1 研究结果讨论第162-165页
        9.1.1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态度与企业绩效第162-163页
        9.1.2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环境合法性与其中介作用第163页
        9.1.3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无形资产与其中介作用第163-164页
        9.1.4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资源冗余与其调节作用第164-165页
        9.1.5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吸收能力与其调节作用第165页
    9.2 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第165-169页
        9.2.1 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管理启示第166-168页
        9.2.2 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建议第168-169页
    9.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69-170页
    9.4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第170-171页
    注释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3页
附录1:初始问卷第183-188页
附录2:修订问卷第188-193页
附录3:消费者问卷第193-195页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195-197页
后记第197-199页

论文共1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竹的生态史研究
下一篇:基于不同靶向策略的脑肿瘤靶向递药系统设计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