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7-24页 |
1.2.1 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 土壤侵蚀因子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1.3 中国土壤侵蚀环境特征 | 第24-25页 |
1.3.1 地形特征 | 第24页 |
1.3.2 气候特征 | 第24页 |
1.3.3 覆盖度低、区域分布不均匀的植被环境 | 第24-25页 |
1.3.4 多种多样的土壤 | 第25页 |
1.3.5 人口与资源失调的人地环境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降雨因子 | 第29-51页 |
2.1 降雨侵蚀力简介 | 第29-30页 |
2.2 降雨侵蚀力的计算 | 第30-34页 |
2.2.1 降雨侵蚀力计算及空间插值方法 | 第30-31页 |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1-32页 |
2.2.3 降雨侵蚀力值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4-50页 |
2.3.1 降雨与侵蚀性降雨特征 | 第34-39页 |
2.3.2 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2.3.3 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分析 | 第40-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土壤因子 | 第51-62页 |
3.1 土壤抗侵蚀性 | 第51页 |
3.2 土壤可蚀性 | 第51-54页 |
3.3 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 | 第54-58页 |
3.4 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值分析 | 第58-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地形因子 | 第62-77页 |
4.1 基于 SRTM DEM 的坡度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62-64页 |
4.1.1 坡度和坡长的概念 | 第62页 |
4.1.2 坡度坡长因子算法 | 第62-63页 |
4.1.3 基于 SRTM DEM 的坡度提取 | 第63-64页 |
4.2 基于 SRTM DEM 的地形起伏度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64-72页 |
4.2.1 地形起伏度因子定义 | 第64-65页 |
4.2.2 中国地形起伏度因子提取 | 第65-69页 |
4.2.3 中国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制图 | 第69-71页 |
4.2.4 中国地形起伏度特征分析 | 第71-72页 |
4.3 基于 SRTM DEM 的地面粗糙度的提取与分析 | 第72-73页 |
4.4 地形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4.5 基于地形起伏度提取坡度因子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植被因子 | 第77-98页 |
5.1 植被指数简介 | 第77页 |
5.2 植被覆盖度简介 | 第77-78页 |
5.3 基础数据及处理 | 第78页 |
5.4 基于 SPOT-4/VEGETATION 数据的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 第78-87页 |
5.4.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5.4.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7页 |
5.5 1998 至 2008 年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 | 第87-97页 |
5.5.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7-88页 |
5.5.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中国水土流失评价 | 第98-123页 |
6.1 定性评价法 | 第98-104页 |
6.1.1 数据处理 | 第98页 |
6.1.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6.2 定量评价法 | 第104-110页 |
6.2.1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 C | 第105页 |
6.2.2 基于遥感技术获取 C 值 | 第105-106页 |
6.2.3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 C 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06-108页 |
6.2.4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 第108-110页 |
6.3 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 第110-121页 |
6.3.1 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110-114页 |
6.3.2 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动态变化转移情况 | 第114-12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3-12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3-128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28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