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1 植物精油概述 | 第17-22页 |
1.1.1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1.2 植物精油化学 | 第17-18页 |
1.1.3 含精油的植物种类及分布 | 第18-20页 |
1.1.4 精油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 第20页 |
1.1.5 植物精油的生物学意义 | 第20页 |
1.1.6 植物精油的提取方法 | 第20-22页 |
1.2 植物精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1.2.1 植物精油的医药药理作用 | 第22-23页 |
1.2.2 植物精油杀虫抑菌活性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2.3 植物精油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1.3 植物精油的生物活性机制 | 第25-27页 |
1.3.1 植物精油的药理 | 第25-26页 |
1.3.2 植物精油的杀虫机理 | 第26-27页 |
1.3.3 植物精油的杀菌机理 | 第27页 |
1.4 植物精油对昆虫的作用 | 第27-31页 |
1.4.1 直接毒杀作用 | 第27-28页 |
1.4.2 驱避作用 | 第28-29页 |
1.4.3 拒食、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第29-30页 |
1.4.4 引诱作用 | 第30-31页 |
1.5 植物精油混用及制剂的开发与研究 | 第31-33页 |
1.6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及熏蒸活性筛选 | 第35-42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2.1.1 供试精油 | 第35页 |
2.1.2 供试溶剂 | 第35页 |
2.1.3 试虫 | 第35页 |
2.1.4 主要器材 | 第35-3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2.1 驱避活性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2.2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3.1 驱避活性测定结果 | 第37-39页 |
2.3.2 熏蒸活性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2.4.1 植物精油驱避活性广泛存在 | 第40-41页 |
2.4.2 植物精油应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前景广阔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两种植物精油乳油的制备及质量检测及杀虫活性研究 | 第42-5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42页 |
3.1.2 供试精油及药剂 | 第42页 |
3.1.3 供试溶剂及乳化剂 | 第42页 |
3.1.4 供试仪器 | 第4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3.2.1 精油乳油制剂研制方法 | 第42-43页 |
3.2.2 精油乳油的质量检测方法 | 第43-45页 |
3.2.3 精油乳油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3.3.1 两种精油环保型乳油配制及质量检测 | 第45-51页 |
3.3.2 乳油质量检测结果 | 第51-55页 |
3.3.3 两种精油乳油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55-57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3.4.1 10%柠檬草油乳油和10%冬青油乳油值得进一步产业化开发 | 第57页 |
3.4.2 化学分析与生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较适宜于植物源农药产品的质量检测· | 第57页 |
3.4.3 植物精油乳油用于农药开发的前景广阔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蚊香增效剂研究 | 第59-7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1-63页 |
4.1.1 供试精油 | 第61页 |
4.1.2 供试溶剂 | 第61-62页 |
4.1.3 供试药剂及乳化剂 | 第62页 |
4.1.4 供试仪器及试剂 | 第62页 |
4.1.5 供试昆虫 | 第62-6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4.2.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 第63页 |
4.2.2 蚊香制备方法 | 第63页 |
4.2.3 植物精油增效剂活性测定方法 | 第63-64页 |
4.2.4 增效效果测定方法 | 第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4.3.1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筛选 | 第64-68页 |
4.3.2 精油增效剂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68-7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71-73页 |
4.4.1 植物精油增效剂的开发前景广阔 | 第71页 |
4.4.2 密闭圆筒法用于蚊香活性测定的局限性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于植物精油的气雾剂增效剂研究 | 第73-80页 |
5.1 供试材料 | 第73-74页 |
5.1.1 供试昆虫 | 第73页 |
5.1.2 供试样品与试剂 | 第73-74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7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74-76页 |
5.2.1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74-75页 |
5.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5页 |
5.2.3 气雾剂灌装 | 第75-76页 |
5.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7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5.3.1 植物精油增效活性筛选结果 | 第76-77页 |
5.3.2 植物精油增效剂配方研制 | 第77-79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9-80页 |
5.4.1 筛选出增效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气雾剂增效剂 | 第79页 |
5.4.2 冬青油的增效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第79页 |
5.4.3 基于植物精油的增效剂配方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 第79-80页 |
第六章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及其主成分对粉纹夜蛾毒力比较研究 | 第80-91页 |
6.1 供试材料 | 第80-81页 |
6.1.1 供试昆虫 | 第80页 |
6.1.2 供试精油及精油单体 | 第80-81页 |
6.1.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81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81页 |
6.2.1 木姜子油和山苍子油成分分析方法 | 第81页 |
6.2.2 植物精油及其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 第81页 |
6.2.3 植物精油各单体成分组合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方法 | 第8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1-90页 |
6.3.1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成分测定结果 | 第81-82页 |
6.3.2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及各成分对粉纹夜蛾触杀活性测定结果 | 第82-84页 |
6.3.3 木姜子油、山苍子油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 | 第84-90页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90-91页 |
6.4.1 1,8-桉叶素和香芹酮是木姜子油的主效成分 | 第90页 |
6.4.2 γ-松油烯、柠檬烯和对伞花烃是山苍子油的主效成分 | 第90页 |
6.4.3 植物精油各成分对精油表现出杀虫活性均起到一定作用 | 第90-91页 |
第七章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杀虫活性研究 | 第91-99页 |
7.1 供试材料 | 第91-92页 |
7.1.1 供试植物材料 | 第91页 |
7.1.2 供试有机试剂 | 第91-92页 |
7.1.3 供试气体 | 第92页 |
7.1.4 试虫 | 第92页 |
7.1.5 试验器材 | 第92页 |
7.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92-94页 |
7.2.1 木姜子挥发油提取方法 | 第92-93页 |
7.2.2 SC-CO_2萃取效果的评价 | 第93页 |
7.2.3 SC-CO_2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的研究 | 第93页 |
7.2.4 SC-CO_2萃取木姜子中挥发油夹带剂及使用的初步研究 | 第93-94页 |
7.2.5 熏蒸活性测定方法 | 第94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7.3.1 水蒸气蒸馏法对木姜子油的提取效果 | 第94页 |
7.3.2 超临界萃取条件对萃取效果影响 | 第94-98页 |
7.3.3 熏蒸活性生物测定 | 第98页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98-99页 |
7.4.1 超临界CO_2萃取木姜子挥发油的工艺 | 第98页 |
7.4.2 超临界CO_2萃取物较适宜于制备杀虫剂 | 第98-9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第99-106页 |
8.1 讨论 | 第99-102页 |
8.1.1 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各成分间具明显的互作增效作用 | 第99页 |
8.1.2 植物精油作为卫生害虫防控剂增效剂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热点课题 | 第99页 |
8.1.3 认识和合理规避其劣势是植物精油在害虫防治中应用必须重视的问题 | 第99-100页 |
8.1.4 卫生杀虫剂的生物测定装置有必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 第100页 |
8.1.5 对植物精油的增效方式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 第100-102页 |
8.1.6 植物精油用于卫生害虫防控领域大有可为 | 第102页 |
8.2 结论 | 第102-104页 |
8.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4页 |
8.4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04-106页 |
8.4.1 植物精油对其它卫生害虫的活性研究 | 第104页 |
8.4.2 植物精油杀虫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4-105页 |
8.4.3 植物精油制剂的进一步研究 | 第105页 |
8.4.4 植物精油抑菌作用的系统研究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