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7页 |
1.2.1 古隆起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须家河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古气候与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2 研究区须家河组缺失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20页 |
1.5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20-21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9页 |
2.1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21-22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2-27页 |
2.2.1 盆地基底 | 第22-23页 |
2.2.2 盆地沉积盖层 | 第23-27页 |
2.3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 第27-29页 |
第3章 剑阁古隆起的厘定 | 第29-47页 |
3.1 剑阁古隆起存在的证据 | 第29-39页 |
3.1.1 地震剖面上的证据 | 第29-34页 |
3.1.2 钻井资料的证据 | 第34-37页 |
3.1.3 野外露头的证据 | 第37-39页 |
3.2 剑阁古隆起的现今展布范围及地层间断量 | 第39-40页 |
3.3 剑阁古隆起的形成期次 | 第40-47页 |
3.3.1 研究区地层厚度图展示的隆起演化 | 第40-43页 |
3.3.2 Bischke曲线展示的隆起演化 | 第43-47页 |
第4章 剑阁古隆起的成因及后期演化 | 第47-74页 |
4.1 地震剖面分析揭示的剑阁古隆起成因 | 第47-56页 |
4.2 地震剖面复原揭示的剑阁古隆起后期改造 | 第56-58页 |
4.3 裂变径迹分析法揭示的古隆起后期演化 | 第58-74页 |
4.3.1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原理 | 第58-62页 |
4.3.1.1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形成机制 | 第58-59页 |
4.3.1.2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 | 第59-61页 |
4.3.1.3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几个参数 | 第61-62页 |
4.3.2 实验流程 | 第62-65页 |
4.3.3 热史模拟分析及古隆起后期演化期次 | 第65-74页 |
第5章 剑阁古隆起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源区示踪 | 第74-100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74-76页 |
5.2 实验流程 | 第76-77页 |
5.3 锆石U-Pb测年结果及数据统计 | 第77-85页 |
5.4 物源示踪研究 | 第85-97页 |
5.4.1 锆石特征及碎屑组分特征对物源方向的指示 | 第85-89页 |
5.4.2 古流向对物源方向的指示 | 第89-90页 |
5.4.3 研究区周缘基岩年龄 | 第90-97页 |
5.5 对剑阁古隆起及周边造山带活动的指示意义 | 第97-100页 |
第6章 剑阁古隆起的地质意义 | 第100-106页 |
6.1 对晚三叠世上扬子北缘前陆盆地系统的指示意义 | 第100-101页 |
6.2 对研究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的借鉴意义 | 第101-106页 |
6.2.1 研究区油气的生储盖组合 | 第101-103页 |
6.2.2 剑阁古隆起的形成对油气成藏要素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2.3 剑阁古隆起后期演化对油气聚集分布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6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奖励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