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4页 |
1.1 多孔材料 | 第10页 |
1.2 聚合物多孔材料 | 第10-13页 |
1.2.1 聚合物多孔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 第10-12页 |
1.2.2 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1.3 聚酰亚胺多孔材料 | 第13-31页 |
1.3.1 聚酰亚胺概述 | 第13-14页 |
1.3.2 聚酰亚胺多孔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14-28页 |
1.3.3 聚酰亚胺多孔微球的制备 | 第28-31页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多孔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 | 第34-42页 |
2.1 前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准备 | 第35-36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35-36页 |
2.2.2 试剂的精制 | 第36页 |
2.3 多孔聚酰亚胺微球制备流程及方程 | 第36-38页 |
2.3.1 实验反应方程 | 第36-37页 |
2.3.2 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2.4 聚酰亚胺微球的合成 | 第38页 |
2.5 嵌段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 第38-39页 |
2.6 热分解法制备多孔聚酰亚胺微球 | 第39-40页 |
2.7 测试和表征 | 第40-42页 |
2.7.1 红外分析 | 第40页 |
2.7.2 热重分析 | 第40页 |
2.7.3 粒径分析 | 第40页 |
2.7.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第40页 |
2.7.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0-41页 |
2.7.6 核磁共振测试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热不稳定低聚物对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 第42-56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热不稳定低聚物的选择 | 第42-44页 |
3.3 聚醚胺加入方式的选择 | 第44-48页 |
3.4 聚醚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 第48-50页 |
3.5 聚醚胺的实际接入量 | 第50-55页 |
3.5.1 聚醚胺的实际接入量 | 第51-52页 |
3.5.2 聚醚胺含量对多孔PI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52-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热处理条件对聚酰亚胺多孔微球形貌的影响 | 第56-64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温度的影响 | 第56-60页 |
4.2.1 热亚胺化温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4.2.2 分解温度的确定 | 第57-60页 |
4.3 热分解压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致孔机理分析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5.2 不足与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