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菌糟再利用的研究 | 第13-15页 |
1.1 菌糟的营养价值 | 第13页 |
1.2 菌糟的综合利用 | 第13-14页 |
1.3 菌草菌糟 | 第14-15页 |
2 食用菌多糖提取纯化的研究 | 第15-19页 |
2.1 多糖提取 | 第15-18页 |
2.2 多糖纯化 | 第18页 |
2.2.1 多糖脱蛋白方法研究 | 第18页 |
2.2.2 多糖脱色方法研究 | 第18页 |
2.3 多糖鉴定 | 第18-19页 |
3 灵芝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19-20页 |
3.1 灵芝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19-20页 |
3.2 灵芝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第20页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工艺优化及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 第22-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1.3 试验材料制备 | 第22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1.4.1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工艺优化 | 第22-23页 |
1.4.1.1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单因素提取条件的研究 | 第23页 |
1.4.1.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23页 |
1.4.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质量控制 | 第23-25页 |
1.4.2.1 水分测定方法 | 第23页 |
1.4.2.2 粗灰分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1.4.2.3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1.4.2.4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1 菌草灵芝菌糟主要成分测定结果 | 第25页 |
2.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单因素结果 | 第25-29页 |
2.2.1 提取时间对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2 提取温度对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料液比对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页 |
2.2.4 浸泡时间对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5 提取次数对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 第29-31页 |
2.4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结果 | 第31-35页 |
2.4.1 不同批次提取物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2.4.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1页 |
2.4.1.2 不同批次提取物多糖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2.4.2 不同批次提取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2-34页 |
2.4.2.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2-33页 |
2.4.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2.4.3 不同批次提取物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4页 |
2.4.4 不同批次提取物粗灰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3 讨论 | 第35-38页 |
3.1 菌草灵芝菌糟主要成分 | 第35页 |
3.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35-36页 |
3.3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提取正交试验 | 第36页 |
3.4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研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菌草灵芝菌糟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38-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1.3.1 菌草灵芝菌糟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8-39页 |
1.3.1.1 醇提除杂 | 第38页 |
1.3.1.2 粗多糖的提取 | 第38-39页 |
1.3.1.3 粗多糖脱蛋白 | 第39页 |
1.3.1.4 分级沉淀 | 第39页 |
1.3.2 各级份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9-41页 |
1.3.2.1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 第39-40页 |
1.3.2.2 超氧化阴离子的清除 | 第40-41页 |
1.3.2.3 还原力的测定 | 第41页 |
1.3.3 各级份多糖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 第41-43页 |
1.3.4 各级份多糖纯度鉴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2.1 菌草灵芝菌糟多糖分离纯化 | 第43页 |
2.2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第43-49页 |
2.2.1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 第43-45页 |
2.2.2 超氧化阴离子的清除 | 第45-46页 |
2.2.3 还原力的测定结果 | 第46-49页 |
2.3 不同级份多糖凝胶柱层析 | 第49-51页 |
2.4 不同级份多糖纯度鉴定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3.1 菌草灵芝菌糟多糖分离纯化的研究 | 第53-54页 |
3.2 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54-55页 |
3.2.1 不同浓度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54页 |
3.2.2 不同级份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54-55页 |
3.3 不同级份多糖凝胶柱层析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6-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1.4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第57页 |
1.4.1 试验日粮 | 第57页 |
1.4.2 饲养管理 | 第57页 |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7-58页 |
1.5.1 产奶量 | 第58页 |
1.5.2 乳成分 | 第58页 |
1.5.3 奶牛血液生化指标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2.1 产奶量测定结果 | 第58-59页 |
2.2 乳成分测定结果 | 第59页 |
2.3 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第59-66页 |
2.3.1 奶牛血清钙(Ca)、磷(P)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9-61页 |
2.3.2 奶牛血清尿素氮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61页 |
2.4.2 奶牛血清总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脂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61-63页 |
2.4.3 奶牛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63-64页 |
2.4.4 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64-66页 |
3 讨论 | 第66-69页 |
3.1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第66-67页 |
3.1.1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第66页 |
3.1.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乳成分的影响 | 第66-67页 |
3.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67-69页 |
3.2.1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清中钙、磷的影响 | 第67页 |
3.2.2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清中尿素氮的影响 | 第67页 |
3.2.3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4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68页 |
3.2.5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的影响 | 第68-69页 |
第五章 菌草灵芝菌糟提取物对奶牛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 第69-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9页 |
1.4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 第69页 |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9-70页 |
1.5.1 牛奶免疫球蛋白 | 第69页 |
1.5.2 奶牛血液免疫球蛋白 | 第69页 |
1.5.3 奶牛机体抗氧化能力 | 第69-70页 |
1.6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2.1 牛奶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2.2 奶牛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71-73页 |
2.3 奶牛血液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3.1 菌草灵芝菌糟对牛奶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75页 |
3.2 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 菌草灵芝菌糟对奶牛血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