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浪SWAN计算模式及波浪反射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海浪数值预报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波浪数值模式概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海浪模式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海浪模式应用现状 | 第16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我国近海波浪特征简介 | 第18-25页 |
2.1 国内灾害性海浪的时空分布 | 第18-19页 |
2.1.1 国内灾害性海浪地理分布 | 第18-19页 |
2.1.2 国内灾害性海浪时间分布 | 第19页 |
2.2 黄渤海海域海浪的波候特征 | 第19-25页 |
2.2.1 盛行风浪向的地理分布 | 第20-21页 |
2.2.2 风浪波高和周期的地理分布 | 第21-23页 |
2.2.3 风浪平均波高和最大波高的季节分布 | 第23页 |
2.2.4 风浪平均周期和最大周期的季节分布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模式概述 | 第25-50页 |
3.1 SWAN 海浪模式 | 第25-41页 |
3.1.1 动谱平衡方程 | 第25页 |
3.1.2 源汇项 | 第25-36页 |
3.1.3 植被作用下的波浪衰减 | 第36-37页 |
3.1.4 波流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3.1.5 波浪引起的增减水 | 第38-39页 |
3.1.6 并行计算的执行 | 第39-41页 |
3.2 FVCOM 潮流模式 | 第41-49页 |
3.2.1 控制方程 | 第42-44页 |
3.2.2 二维(垂向平均)方程组 | 第44-45页 |
3.2.3 边界条件 | 第45-47页 |
3.2.4 非结构网格设计 | 第47-48页 |
3.2.5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8页 |
3.2.6 三维内模和二维外模 | 第48-49页 |
3.2.7 模式特点 | 第49页 |
3.3 WRF 风场模式 | 第49-50页 |
第四章 FVCOM 潮流模式检验 | 第50-62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50页 |
4.2 FVCOM 潮流模式建立 | 第50-53页 |
4.2.1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4.2.2 风场资料 | 第52-53页 |
4.2.3 边界条件 | 第53页 |
4.3 天文潮的模拟和检验 | 第53-57页 |
4.3.1 对 M2 分潮的检验 | 第54页 |
4.3.2 对塘沽验潮站的各分潮调和常数的检验 | 第54-55页 |
4.3.3 对验潮站潮位变化的检验 | 第55-57页 |
4.4 风暴潮的模拟和检验 | 第57-62页 |
4.4.1 对风暴增水的模拟检验 | 第58-59页 |
4.4.2 对表层海流的模拟检验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渤海湾海浪模拟 | 第62-73页 |
5.1 串并行模式比较 | 第62-64页 |
5.1.1 试验设置 | 第62-63页 |
5.1.2 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5.2 网格形式比较 | 第64-70页 |
5.2.1 非结构网格 | 第65-66页 |
5.2.2 结构网格 | 第66页 |
5.2.3 试验设置 | 第66-68页 |
5.2.4 模式计算 | 第68-69页 |
5.2.5 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3 耦合样式比较 | 第70-73页 |
5.3.1 试验设置 | 第70-72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渤海近岸波浪反射模拟 | 第73-92页 |
6.1 波浪运动形态 | 第73-74页 |
6.2 波浪破碎 | 第74-77页 |
6.2.1. 波浪作用范围 | 第74页 |
6.2.2 上爬高度 R | 第74-76页 |
6.2.3 冲刷水深De | 第76-77页 |
6.2.4 结论分析 | 第77页 |
6.3 波浪反射 | 第77-92页 |
6.3.1 波浪反射系数 | 第77-78页 |
6.3.2 反射系数的计算 | 第78-80页 |
6.3.3 反射模型的计算 | 第80-90页 |
6.3.4 反射模型的结论分析 | 第90-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7.1 结论 | 第92-93页 |
7.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