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动力卡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动力卡盘的结构和研究 | 第8-13页 |
1.2.1 动力卡盘的结构 | 第8-11页 |
1.2.2 动力卡盘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液压动力卡盘力学模型 | 第16-27页 |
2.1 液压动力卡盘简介 | 第16-17页 |
2.2 材料选择和热处理技术 | 第17-18页 |
2.3 夹紧力的计算模型 | 第18-24页 |
2.3.1 静态夹紧力 | 第18-21页 |
2.3.2 主要配合面摩擦系数对静态夹紧力和重复夹持精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3 动态夹紧力 | 第22-24页 |
2.4 夹紧机构受力分析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液压动力卡盘综合试验机的开发 | 第27-41页 |
3.1 综合试验机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 第27-28页 |
3.2 主要技术指标设计 | 第28-30页 |
3.2.1 主要用途 | 第28-29页 |
3.2.2 驱动方式 | 第29-30页 |
3.2.3 性能指标 | 第30页 |
3.3 总体方案设计 | 第30-37页 |
3.3.1 主轴基本参数设计 | 第31-34页 |
3.3.2 液压系统 | 第34页 |
3.3.3 检测装置系统 | 第34-37页 |
3.4 测量数据结果 | 第37-39页 |
3.5 测试机的性能指标与结论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液压动力卡盘仿真分析及夹紧力验证 | 第41-51页 |
4.1 液压动力卡盘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1-49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4.1.2.1 单元材料的选取 | 第42页 |
4.1.2.2 螺栓连接的处理 | 第42-43页 |
4.1.2.3 网格的划分 | 第43-44页 |
4.1.2.4 接触单元的定义 | 第44-45页 |
4.1.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5页 |
4.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4.2 夹紧力理论计算、仿真分析与实验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液压动力卡盘失效分析 | 第51-67页 |
5.1 动力卡盘结构的失效形式 | 第51-52页 |
5.2 动力卡盘失效原因 | 第52-54页 |
5.3 动力卡盘的磨损分析 | 第54-62页 |
5.3.1 主配合面上的接触压力 | 第54-56页 |
5.3.2 主配合面接触应力 | 第56-60页 |
5.3.3 夹持位置处的应力 | 第60-62页 |
5.4 工作参数的影响 | 第62-66页 |
5.4.1 转速和油压对关键零件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 第62-65页 |
5.4.2 悬伸长度和夹持距离对关键零件的应力影响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卡爪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67-72页 |
6.1 拓扑优化技术和子模型方法 | 第67-68页 |
6.2 卡爪结构的优化过程 | 第68-69页 |
6.3 拓扑优化计算结果 | 第69-70页 |
6.4 基于拓扑优化计算的结构优化 | 第70-7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72-73页 |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