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8-19页 |
第2章 工业园区相关概念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0页 |
2.1.1 工业园区 | 第19页 |
2.1.2 竞争力 | 第19-20页 |
2.1.3 工业园区竞争力 | 第20页 |
2.2 工业园区的类型划分 | 第20-24页 |
2.2.1 工业园区的主要划分方式 | 第20-21页 |
2.2.2 我国“四代”工业园区的划分 | 第21-24页 |
2.3 “第四代”工业园区的形成条件 | 第24-26页 |
2.3.1 以城市新区标准,打造基础设施 | 第24页 |
2.3.2 把握市场需求,发挥特色优势 | 第24-25页 |
2.3.3 构建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 | 第25页 |
2.3.4 制定科学规划,政府大力支持 | 第25-26页 |
2.4 工业园区的作用 | 第26-28页 |
2.4.1 区域优势的转化器 | 第26页 |
2.4.2 产业升级的孵化器 | 第26页 |
2.4.3 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 第26-27页 |
2.4.4 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 | 第27-28页 |
第3章 四川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 | 第28-41页 |
3.1 四川省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3.1.1 探索与起步阶段 | 第28-30页 |
3.1.2 大规模建设阶段 | 第30页 |
3.1.3 调整升级阶段 | 第30-31页 |
3.2 四川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3.2.1 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3.2.2 园区发展水平 | 第33-37页 |
3.3 四川工业园区的现存主要问题 | 第37-41页 |
3.3.1 缺乏科学规划,对规划的执行力不足 | 第37-38页 |
3.3.2 产业结构趋同化,未突出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 第38页 |
3.3.3 过分依赖资源投入,自我创新能力不强 | 第38-39页 |
3.3.4 企业间相互孤立,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 第39页 |
3.3.5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园区环境有待改善 | 第39-41页 |
第4章 四川省工业园区的竞争力评价 | 第41-71页 |
4.1 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3页 |
4.1.1 指标体系建立思路 | 第41-42页 |
4.1.2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2-43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3-47页 |
4.2.1 经营竞争力 | 第45-46页 |
4.2.2 技术竞争力 | 第46页 |
4.2.3 基础竞争力 | 第46-47页 |
4.2.4 开放竞争力 | 第47页 |
4.2.5 环境竞争力 | 第47页 |
4.3 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47-51页 |
4.3.1 权重的确定 | 第47-50页 |
4.3.2 数据标准化 | 第50页 |
4.3.3 加权求和 | 第50-51页 |
4.4 四川省工业园区竞争力评价结果 | 第51-71页 |
4.4.1 总体情况说明 | 第51-53页 |
4.4.2 排名前20的园区特征 | 第53-56页 |
4.4.3 各级别园区特征 | 第56-64页 |
4.4.4 各项竞争力特征 | 第64-71页 |
第5章 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策略 | 第71-76页 |
5.1 基于“三大发展战略”,制定科学规划 | 第71-72页 |
5.2 重视经济区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72页 |
5.3 培养园区创新能力,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业 | 第72-74页 |
5.4 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 第74页 |
5.5 运用国际化视野,提高园区开放程度 | 第74-75页 |
5.6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城一体化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9页 |
附录1 2012年四川省工业园区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 第81-84页 |
附录2 2012年四川省各行政级别工业园区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