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磁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焦化废水来源与特点 | 第8页 |
1.2 焦化废水污染 | 第8-10页 |
1.2.1 多环芳烃的化学结构 | 第8-9页 |
1.2.2 PAHs的来源 | 第9页 |
1.2.3 PAHs的特性 | 第9-10页 |
1.3 废水的再生处理技术 | 第10-13页 |
1.3.1 固定化生物技术 | 第10-11页 |
1.3.2 膜工艺 | 第11页 |
1.3.3 氧化塘法 | 第11页 |
1.3.4 吸附法 | 第11页 |
1.3.5 絮凝沉淀法 | 第11-12页 |
1.3.6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13页 |
1.4 纳米磁性Fe_3O_4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1 纳米磁性Fe_3O_4的催化特性 | 第13页 |
1.4.2 纳米磁性Fe_3O_4的制备 | 第13页 |
1.4.3 纳米Fe_3O_4催化剂的应用 | 第13-14页 |
1.5 膨润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5.1 膨润土的基本结构 | 第14页 |
1.5.2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及其改性 | 第14-16页 |
1.5.3 污水处理中膨润土的应用 | 第16-17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方案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纳米磁性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 | 第20-26页 |
2.1 膨润土的改性与表征 | 第20-23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第20页 |
2.1.2 Al柱撑膨润土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3 铝柱撑改性膨润土的表征与分析 | 第21-23页 |
2.2 纳米磁性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 | 第23-25页 |
2.2.1 纳米磁性膨润土的制备 | 第23页 |
2.2.2 纳米磁性膨润土的表征与分析 | 第23-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纳米磁性膨润土用于催化降解模拟废水 | 第26-40页 |
3.1 日光协同纳米磁性膨润土对橙黄Ⅱ的降解 | 第26-34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药剂 | 第26-27页 |
3.1.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3.1.3 降解OII的单因素实验 | 第28-31页 |
3.1.4 M30 和M50 的性能对比 | 第31-33页 |
3.1.5 纳米磁改性膨润土的再生利用 | 第33-34页 |
3.1.6 结论 | 第34页 |
3.2 紫外光协同纳米磁性膨润土对OII的降解 | 第34-40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3 催化降解实验 | 第35-37页 |
3.2.4 不同条件下OII的降解对比 | 第37-38页 |
3.2.5 催化剂重复利用研究 | 第38-39页 |
3.2.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紫外协同纳米磁性膨润土催化降解焦化废水 | 第40-44页 |
4.1 实验所用焦化废水标准 | 第40页 |
4.2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0页 |
4.3 焦化废水的降解实验 | 第40-43页 |
4.3.1 H_2O_2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1页 |
4.3.3 pH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4 对比试验 | 第42页 |
4.3.5 催化剂重复使用实验 | 第42-43页 |
4.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