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新的证据”的概念与功能 | 第9页 |
(二) “新的证据”的立法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四)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中的“新的证据” | 第12-19页 |
(一) “新的证据”概述 | 第12-14页 |
1、 “新的证据”的定义 | 第12-13页 |
2、 “新的证据”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 “新的证据”产生的根源 | 第14-17页 |
1、 “新的证据”与实体公正 | 第14-15页 |
2、 “新的证据”与程序公正 | 第15-16页 |
3、 “新的证据”与效率 | 第16页 |
4、 “新的证据”与程序安定理论 | 第16-17页 |
(三) “新的证据”与举证时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法律关于“新的证据”的规定 | 第19-26页 |
(一) 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19-22页 |
1、 《证据规定》颁布之前情况 | 第19-20页 |
2、 《证据规定》中的规定 | 第20-22页 |
3、 《有关举证时限的通知》中的规定 | 第22页 |
(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22-26页 |
1、 美国 | 第22-24页 |
2、 德国 | 第24页 |
3、 日本 | 第24-25页 |
4、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新的证据”制度的缺陷 | 第26-29页 |
(一) 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自相矛盾 | 第26-27页 |
(二) “新的证据”的认定标准较高 | 第27-28页 |
(三) 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完善“新的证据”制度的措施 | 第29-39页 |
(一) 完善“新的证据”的范围 | 第29-32页 |
1、 坚持客观原因说 | 第29-31页 |
2、 吸收主观原因限定标准 | 第31-32页 |
3、 细化“新的证据”的种类 | 第32页 |
(二) 完善“新的证据”的提出制度 | 第32-34页 |
1、 明确“新的证据”的提出时间 | 第32-33页 |
2、 明确规定“新的证据”的提出主体 | 第33-34页 |
(三) 完善“新的证据”的异议制度 | 第34-36页 |
1、 异议提出的基本进路 | 第34-35页 |
2、 异议提出的具体期限 | 第35-36页 |
(四) 完善“新的证据”的证明制度 | 第36-39页 |
1、 完善“新的证据”的证明方法 | 第36-37页 |
2、 完善“新的证据”的认定标准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附件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