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概述 | 第14-22页 |
2.1 无被害人犯罪 | 第14-17页 |
2.1.1 正确认识“无被害人”的含义 | 第14-15页 |
2.1.2 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无被害人犯罪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及非犯罪化 | 第17-19页 |
2.2.1 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 | 第17-18页 |
2.2.2 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 | 第18-19页 |
2.3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 | 第19-22页 |
2.3.1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的含义 | 第19-20页 |
2.3.2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3 国内外无被害人犯罪立法现状 | 第22-26页 |
3.1 域外无被害人犯罪立法现状 | 第22-25页 |
3.1.1 英国 | 第22页 |
3.1.2 美国 | 第22-23页 |
3.1.3 欧洲其他国家 | 第23页 |
3.1.4 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 | 第23-25页 |
3.2 我国规制无被害犯罪的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4 有限犯罪化是我国规制无被害人犯罪的理性选择 | 第26-32页 |
4.1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4.1.1 犯罪化及非犯罪化的缺陷 | 第26-27页 |
4.1.2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兼行并用 | 第27-28页 |
4.1.3 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 | 第28-29页 |
4.2 无被害人犯罪有限犯罪化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4.2.1 传统文化观念对有限犯罪化立法政策的影响 | 第29页 |
4.2.2 有限犯罪化符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和立法现状 | 第29-30页 |
4.2.3 民众观念与社会既有价值偏向有利于有限犯罪化政策的实施 | 第30-32页 |
5 有限犯罪化在我国规制无被害人犯罪的具体适用 | 第32-40页 |
5.1 关于性犯罪方面的“无被害人犯罪” | 第32-35页 |
5.1.1 卖淫类犯罪 | 第32-33页 |
5.1.2 聚众淫乱罪 | 第33-34页 |
5.1.3 淫秽物品类犯罪 | 第34-35页 |
5.2 关于生命和健康权益方面的“无被害人犯罪” | 第35-37页 |
5.2.1 安乐死 | 第35-36页 |
5.2.2 基于被害人承诺的伤害行为 | 第36-37页 |
5.3 毒品类犯罪 | 第37-38页 |
5.4 涉及财产方面的“无被害人犯罪”—赌博罪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