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2-39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2-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6-33页 |
(一)价值取向及其一般问题研究 | 第16-23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 第23-30页 |
(三)对教师价值取向相关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第30-33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9页 |
第一章 教师价值取向的性质与特点 | 第39-55页 |
一、价值取向释义 | 第39-44页 |
(一)价值取向的内涵 | 第39-40页 |
(二)价值取向的层次与类型 | 第40-41页 |
(三)价值取向的形成基础与关系向度 | 第41-44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特点与影响 | 第44-49页 |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特点 | 第44-46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46-49页 |
三、教师价值取向的分析维度 | 第49-55页 |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研究维度 | 第49-52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的结构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二章 激情岁月里的奉献者 | 第55-75页 |
一、新旧交替中的人民教师 | 第55-61页 |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定位 | 第55-56页 |
(二)人民教师的历史特点与思想改造 | 第56-61页 |
二、人民教师的奉献取向 | 第61-72页 |
(一)感恩与满足 | 第61-66页 |
(二)人民教师为人民 | 第66-70页 |
(三)理想主义的人格特征 | 第70-72页 |
三、人民教师的思想形塑 | 第72-75页 |
第三章 极端年代中的被动革命者 | 第75-102页 |
一、高度政治化的教师生活 | 第75-83页 |
(一)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 第75-76页 |
(二)教育的革命形势 | 第76-79页 |
(三)中小学教师的革命经历 | 第79-83页 |
二、教师的被动革命取向 | 第83-98页 |
(一)求稳怕乱的社会心态 | 第83-88页 |
(二)革命化的价值追求 | 第88-93页 |
(三)自我压缩的人格倾向 | 第93-98页 |
三、革命认同的构建及其反思 | 第98-102页 |
(一)全面政治化带来的焦虑 | 第98-99页 |
(二)革命认同异化的反思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年代里的知识传播者 | 第102-131页 |
一、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教师的成长环境 | 第102-110页 |
(一)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 | 第102-105页 |
(二)政治调整时期的教育政策变动 | 第105-107页 |
(三)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 第107-110页 |
二、知识型教师的工具取向 | 第110-125页 |
(一)希望的田野 | 第110-113页 |
(二)照亮求知路的红烛 | 第113-123页 |
(三)既成人也为己 | 第123-125页 |
三、教师职业的红色传统 | 第125-131页 |
(一)红烛精神的代际传承 | 第125-127页 |
(二)身份的力量 | 第127-131页 |
第五章 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谋生者 | 第131-160页 |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活与教育 | 第131-140页 |
(一)市场经济与日常生活 | 第131-137页 |
(二)教育事业的定位与发展 | 第137-140页 |
二、教师的谋生取向 | 第140-156页 |
(一)教师忧道亦忧贫 | 第141-145页 |
(二)世俗化的价值追求 | 第145-153页 |
(三)橡皮化的人格特征 | 第153-156页 |
三、由教师流失现象引发的精神困惑 | 第156-160页 |
第六章 信息化社会中的专业技术者 | 第160-189页 |
一、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 第160-166页 |
(一)数字化的生存方式 | 第160-162页 |
(二)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 第162-163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 | 第163-166页 |
二、技术型教师的有用崇拜 | 第166-181页 |
(一)宽容却寥寂的社会心态 | 第167-170页 |
(二)崇高而务实的价值追求 | 第170-173页 |
(三)限定性质的专业精神 | 第173-176页 |
(四)主动适应的人格特点 | 第176-181页 |
三、教师实用化取向的现实归因 | 第181-189页 |
(一)实用理性的传统与现实 | 第181-183页 |
(二)管理制度的功利导向 | 第183-184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平面化倾向 | 第184-189页 |
第七章 社会变迁中的教师价值取向 | 第189-208页 |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 | 第189-194页 |
(一)教师价值取向的代际归属 | 第189-191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特点 | 第191-192页 |
(三)教师价值取向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 | 第192-194页 |
二、教师价值取向变迁的启示与思考 | 第194-201页 |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离不开稳健的社会环境 | 第194-195页 |
(二)教师队伍的价值观建设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 第195-197页 |
(三)培育教师积极的价值取向需要以几对合理关系为依托 | 第197-201页 |
三、教师价值取向的现实观照 | 第201-208页 |
(一)价值多元与教师职业核心价值的建构 | 第201-204页 |
(二)价值冲突与教师价值取向支持系统的培植 | 第204-205页 |
(三)价值危机与教师价值坚守 | 第205-208页 |
结束语 经由教师改进社会 | 第208-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5页 |
附录 一 | 第225-227页 |
附录 二 | 第227-2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229-230页 |
后记 | 第230-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