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及计算方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8页
        1.2.1 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第13-23页
        1.2.2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第23-28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1.3.1 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5页
2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研究第35-83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试验概况第35-42页
        2.2.1 梁柱节点试件设计第35-37页
        2.2.2 试验材料选择及混凝土配合比第37-38页
        2.2.3 混凝土制备和试件浇筑第38-39页
        2.2.4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第39-40页
        2.2.5 试验测试内容第40-41页
        2.2.6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第41-42页
    2.3 梁柱节点裂缝发展与破坏第42-52页
        2.3.1 梁柱节点试件裂缝发展第42-51页
        2.3.2 梁柱节点试件破坏特征第51-52页
    2.4 梁柱节点主要试验结果分析第52-81页
        2.4.1 梁柱节点核心区剪切变形第52-56页
        2.4.2 梁柱节点梁端塑性铰区变形第56-60页
        2.4.3 梁柱节点梁端纵筋应变第60-66页
        2.4.4 梁柱节点梁端箍筋应变第66-69页
        2.4.5 梁柱节点核心区箍筋应变第69-73页
        2.4.6 梁柱节点延性第73-76页
        2.4.7 梁柱节点耗能能力第76-78页
        2.4.8 梁柱节点承载力退化第78-80页
        2.4.9 梁柱节点刚度退化第80-81页
    2.5 小结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3页
3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83-121页
    3.1 引言第83页
    3.2 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受剪机理第83-84页
    3.3 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第84-87页
    3.4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87-112页
        3.4.1 基于统计分析的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87-92页
        3.4.2 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的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92-98页
        3.4.3 基于修正压力场理论的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98-105页
        3.4.4 基于混凝土八面体强度的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05-111页
        3.4.5 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第111-112页
    3.5 梁柱节点梁端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12-114页
    3.6 梁柱节点核心区抗裂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14-117页
        3.6.1 梁柱节点核心区抗裂承载力影响因素第114-115页
        3.6.2 梁柱节点核心区抗裂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15-117页
    3.7 小结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1页
4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恢复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第121-139页
    4.1 引言第121页
    4.2 梁柱节点恢复力性能第121-126页
        4.2.1 滞回曲线第121-124页
        4.2.2 骨架曲线第124-126页
    4.3 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第126-137页
        4.3.1 骨架曲线特征点的荷载及位移第127-134页
        4.3.2 滞回规则第134-136页
        4.3.3 恢复力模型验证第136-137页
    4.4 小结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39页
5 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损伤特性及计算方法第139-152页
    5.1 引言第139页
    5.2 循环荷载下梁柱节点损伤特性第139-141页
    5.3 梁柱节点损伤模型第141-150页
        5.3.1 损伤模型建立第141-143页
        5.3.2 单调加载下梁柱节点位移第143-148页
        5.3.3 模型参数确定第148页
        5.3.4 模型验证第148-150页
    5.4 小结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52-156页
    6.1 主要结论第152-15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54页
    6.3 展望第154-15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56-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发病率的研究
下一篇:典型蓄禽养殖环境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污染特征与扩散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