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研究概述 | 第16-26页 |
一、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 第16页 |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 第16-19页 |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第19-22页 |
四、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产生机制 | 第22-24页 |
五、免疫球蛋白的进化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研究概述 | 第26-31页 |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定义 | 第26页 |
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简介 | 第26-28页 |
三、免疫球蛋白家族分子的分类 | 第28-30页 |
四、免疫球蛋白家族分子的功能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无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31-39页 |
一、无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的功能 | 第32-34页 |
二、无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家族与免疫记忆 | 第34-37页 |
三、其他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家族分子 | 第37-39页 |
第四节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60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0-43页 |
一、实验涉及的动物及菌株准备 | 第40-41页 |
二、实验采用的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三、实验设计的引物信息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3-60页 |
一、长牡蛎免疫刺激处理及样品的收集 | 第43-44页 |
二、长牡蛎各组织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44-46页 |
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基因序列信息的分析 | 第46-49页 |
四、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9页 |
五、目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和蛋白复性 | 第49-51页 |
六、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1-52页 |
七、蛋白亚细胞定位检测 | 第52页 |
八、重组融合蛋白的PAMPs结合活性实验 | 第52-53页 |
九、重组融合蛋白的菌结合活性实验 | 第53-54页 |
十、LPS的pull down实验 | 第54页 |
十一、长牡蛎血淋巴细胞的吞噬率检测 | 第54-55页 |
十二、长牡蛎血细胞的凋亡检测 | 第55页 |
十三、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和封闭实验 | 第55-56页 |
十四、重组融合蛋白的血细胞凝集活性实验 | 第56页 |
十五、重组融合蛋白的微生物凝集活性实验 | 第56-57页 |
十六、Extracellular traps(ETs)的诱导及检测 | 第57-58页 |
十七、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58页 |
十八、数据的统计处理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60-110页 |
第一节 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鉴定、注释、聚类及进化分析 | 第60-65页 |
一、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60页 |
二、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基因的注释 | 第60-62页 |
三、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功能聚类分析 | 第62-64页 |
四、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基因在无脊椎动物中的进化地位 | 第64-65页 |
第二节 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基因的功能转录组学研究 | 第65-74页 |
一、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机制 | 第65-68页 |
二、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在选择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机制 | 第68-72页 |
三、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各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72-74页 |
第三节 长牡蛎连接黏附分子CgJAM-A-L免疫功能及进化研究 | 第74-84页 |
一、长牡蛎CgJAM-A-L基因与同源序列的结构域比对 | 第74-75页 |
二、长牡蛎CgJAM-A-L基因的系统发生研究 | 第75-77页 |
三、长牡蛎CgJAM-A-L对病原刺激的响应模式 | 第77-78页 |
四、长牡蛎CgJAM-A-L在CgTNF-1 处理后表达量的变化 | 第78页 |
五、长牡蛎CgJAM-A-L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 | 第78-79页 |
六、长牡蛎CgJAM-A-L在血淋巴细胞中的定位分析 | 第79-80页 |
七、长牡蛎rCgJAM-A-L蛋白PAMPs结合活性的检测 | 第80-82页 |
八、长牡蛎CgJAM-A-L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性检测 | 第82页 |
九、长牡蛎重组蛋白 Cg JAM-A-L 对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的调理功能 | 第82-84页 |
第四节 长牡蛎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基因CgSiglec-1免疫功能的研究 | 第84-93页 |
一、长牡蛎CgSiglec-1 基因同源序列的结构域比对 | 第84-86页 |
二、长牡蛎CgSiglec-1 基因mRNA的组织分布 | 第86页 |
三、长牡蛎CgSiglec-1 基因mRNA对病原刺激的响应模式 | 第86-87页 |
四、长牡蛎CgSiglec-1 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 | 第87-89页 |
五、长牡蛎CgSiglec-1 基因在血淋巴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89-90页 |
六、长牡蛎CgSiglec-1 基因重组蛋白与PAMPs结合活性的检测 | 第90页 |
七、CgSiglec-1 调控细胞因子CgTNF-1、CgIL-17和CgIFNL的表达 | 第90-91页 |
八、CgSiglec-1 调控血淋巴细胞吞噬作用 | 第91-92页 |
九、CgSiglec-1 调节长牡蛎血淋巴细胞的凋亡 | 第92-93页 |
第五节 长牡蛎神经黏附分子CgNCAM免疫功能的研究 | 第93-110页 |
一、长牡蛎CgNCAM基因同源序列的结构域比对 | 第93-96页 |
二、长牡蛎CgNCAM基因与植物lectin的系统发生分析 | 第96-97页 |
三、长牡蛎CgNCAM基因mRNA的组织分布 | 第97-98页 |
四、长牡蛎 Cg NCAM 基因在灿烂弧菌刺激后的表达模式 | 第98-100页 |
五、长牡蛎CgNCAM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纯化和抗体制备 | 第100-101页 |
六、长牡蛎CgNCAM基因在血淋巴细胞中的定位 | 第101-102页 |
七、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与PAMPs的结合活性检测 | 第102页 |
八、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的菌结合活性检测 | 第102-103页 |
九、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的调理功能 | 第103-104页 |
十、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对家兔红细胞的凝集活性 | 第104-105页 |
十一、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微生物凝集活性 | 第105-107页 |
十二、长牡蛎CgNCAM基因重组蛋白参与形成细胞Extracellular traps(ETs) | 第107-108页 |
十三、长牡蛎天然CgNCAM蛋白参与形成血淋巴细胞Extracellular traps(ETs)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10-122页 |
第一节 长牡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功能转录组学研究 | 第113-116页 |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参与长牡蛎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第113-114页 |
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长牡蛎“选择适应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114-115页 |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参与长牡蛎的发育过程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长牡蛎关键 Ig SF 分子功能的探究 | 第116-122页 |
一、长牡蛎连接黏附分子 Cg JAM-A-L 能够发挥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素的功能 | 第116-118页 |
二、长牡蛎唾液酸结合性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Cg Siglec-1)具备广泛的识别能力,以及对吞噬、凋亡和细胞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 | 第118-120页 |
三、长牡蛎的神经黏附分子(Cg NCAM)具备凝集素样功能和广泛的识别能力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22-125页 |
一、初步查明了牡蛎中IgSF分子的结构、功能与分类 | 第122页 |
二、探明了IgSF多态性在特异性免疫和“选择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响应规律 | 第122-123页 |
三、揭示了几种IgSF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147页 |
博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