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0页 |
1.2.1 东海环流结构 | 第12-13页 |
1.2.2 台湾东北黑潮向岸入侵 | 第13-14页 |
1.2.3 影响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因素和机制 | 第14-20页 |
1.2.3.1 海底地形 | 第15页 |
1.2.3.2 局地风场 | 第15-16页 |
1.2.3.3 局地海表面热通量 | 第16-17页 |
1.2.3.4 锋面涡旋和中尺度涡旋 | 第17-18页 |
1.2.3.5 上游黑潮和大洋因子 | 第18-19页 |
1.2.3.6 台湾海峡流动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数据、方法和模式介绍 | 第22-33页 |
2.1 数据和方法介绍 | 第22-26页 |
2.1.1 AVISO数据集 | 第22页 |
2.1.2 COADS气候态数据集 | 第22-23页 |
2.1.3 HYCOM+NCODA再分析数据 | 第23页 |
2.1.4 CCMP和CFSR风场数据集 | 第23-24页 |
2.1.5 OAflux海表面热通量数据 | 第24页 |
2.1.6 WOCE-SVP漂移浮标 | 第24-25页 |
2.1.7 指数 | 第25页 |
2.1.8 中尺度涡 | 第25页 |
2.1.9 数据预处理 | 第25-26页 |
2.1.10 EOF分析 | 第26页 |
2.2 ROMS模式 | 第26-31页 |
2.2.1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6-29页 |
2.2.2 坐标系统 | 第29-30页 |
2.2.3 湍流闭合方案 | 第30-31页 |
2.3 位势涡度方程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3-51页 |
3.1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季节变化 | 第33-42页 |
3.1.1 表层 15m流场特征 | 第33-37页 |
3.1.2 向岸体积输送 | 第37-42页 |
3.2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年际变化 | 第42-49页 |
3.2.1 海表面地转流速异常的年际变化 | 第42-48页 |
3.2.1.1 断面分析 | 第42页 |
3.2.1.2 年际异常的主要模态 | 第42-48页 |
3.2.2 向岸入侵体积输送的年际变化 | 第48-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的影响因子 | 第51-75页 |
4.1 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51-57页 |
4.1.1 上游黑潮 | 第52-54页 |
4.1.2 局地海表面风应力 | 第54-55页 |
4.1.3 局地海表面热通量 | 第55-56页 |
4.1.4 台湾海峡流动 | 第56-57页 |
4.2 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 | 第57-74页 |
4.2.1 上游黑潮 | 第58-62页 |
4.2.2 局地海表面风应力 | 第62-65页 |
4.2.3 局地海表面热通量 | 第65-66页 |
4.2.4 台湾海峡流动 | 第66-67页 |
4.2.5 遥相关因子 | 第67-74页 |
4.2.5.1 第一模态 | 第68-73页 |
4.2.5.2 第二模态 | 第73-74页 |
4.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台湾东北黑潮入侵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 | 第75-108页 |
5.1 模式设置、验证与实验方案介绍 | 第75-80页 |
5.1.1 模式设置 | 第75-77页 |
5.1.2 模式验证 | 第77-78页 |
5.1.3 实验方案介绍 | 第78-80页 |
5.1.3.1 季节变化的敏感性实验设计 | 第78-79页 |
5.1.3.2 年际变化的敏感性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5.2 季节变化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 第80-98页 |
5.2.1 季节变化的上游黑潮 | 第81-84页 |
5.2.2 季节变化的海表面风应力 | 第84-89页 |
5.2.3 季节变化的海表面热通量 | 第89-92页 |
5.2.4 季节变化的台湾海峡流动 | 第92-94页 |
5.2.5 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 第94-98页 |
5.3 年际变化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 第98-106页 |
5.3.1 年际变化的上游黑潮和台湾海峡流动 | 第99-101页 |
5.3.2 年际变化的海表面风应力 | 第101-102页 |
5.3.3 年际变化的海表面热通量 | 第102-103页 |
5.3.4 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 第103-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8-11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作者简历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