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的围岩变形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1 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变形监测研究 | 第13-15页 |
| 1.2.2 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 | 第15-17页 |
| 1.2.3 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变形测试方案 | 第20-32页 |
| 2.1 工程概况 | 第20-24页 |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 2.1.2 围岩分级分段工程特性及评价 | 第22-23页 |
| 2.1.3 隧道开挖方式 | 第23-24页 |
| 2.2 变形测试方案 | 第24-31页 |
| 2.2.1 变形测试的内容 | 第24页 |
| 2.2.2 测试项目的实施细则 | 第24-30页 |
| 2.2.3 测试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大牛山隧道施工动态变形测试分析 | 第32-55页 |
| 3.1 新奥法变形测试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3.2 全断面法开挖段围岩变形研究 | 第34-39页 |
| 3.2.1 拱顶下沉 | 第34-36页 |
| 3.2.2 周边位移 | 第36-37页 |
| 3.2.3 地表沉降 | 第37-39页 |
| 3.3 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段围岩变形研究 | 第39-46页 |
| 3.3.1 拱顶下沉 | 第40-42页 |
| 3.3.2 周边位移 | 第42-43页 |
| 3.3.3 地表沉降 | 第43-46页 |
| 3.4 上下台阶法开挖段围岩变形研究 | 第46-53页 |
| 3.4.1 拱顶下沉 | 第47-48页 |
| 3.4.2 周边位移 | 第48-50页 |
| 3.4.3 接触压力 | 第50-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大牛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及对比 | 第55-64页 |
| 4.1 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55-56页 |
| 4.2 确立模型及参数 | 第56-58页 |
| 4.3 单侧壁导坑法开挖过程动态变形模拟 | 第58-60页 |
| 4.3.1 右洞竖向位移 | 第58-59页 |
| 4.3.2 右洞水平位移 | 第59-60页 |
| 4.3.3 中隔墙水平位移 | 第60页 |
| 4.4 上下台阶法开挖过程动态变形模拟 | 第60-62页 |
| 4.4.1 右洞竖向位移 | 第60-61页 |
| 4.4.2 右洞水平位移 | 第61-62页 |
| 4.4.3 中隔墙水平位移 | 第62页 |
| 4.5 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