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21页 |
1.2.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1.2.2 RNA干扰技术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 | 第14-15页 |
1.2.3 siRNA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4 靶向多肽与纳米递药系统的结合 | 第20-21页 |
1.3 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1 设计思路及目的 | 第21-22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pPB-PEG-DSPE靶向脂质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23-28页 |
2.1 概述 | 第23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仪器 | 第24页 |
2.3 pPB-PEG-DSPE靶向脂质分子的合成 | 第24-25页 |
2.4 pPB-DSPE-PEG靶向脂质分子的表征 | 第25页 |
2.4.1 HPLC表征 | 第25页 |
2.4.2 ~1H-NMR表征 | 第2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5-27页 |
2.5.1 HPLC表征 | 第26页 |
2.5.2 ~1H-NMR表征 | 第26-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SNALP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38页 |
3.1 概述 | 第28-29页 |
3.2 siRNA的筛选 | 第29-32页 |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2.3 QPCR结果 | 第32页 |
3.3 pPB-SNALP和SNALP的制备 | 第32-37页 |
3.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2-33页 |
3.3.2 利用乙醇稀释法制备pPB-SNALP和SNALP | 第33-35页 |
3.3.3 粒径与粒径分布的表征 | 第35-36页 |
3.3.4 表面电荷 | 第36-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pPB-SNALP的靶向性评价 | 第38-43页 |
4.1 概述 | 第38页 |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38页 |
4.2.2 仪器 | 第38-3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4.3.1 制备荧光pPB-SNALP和荧光SNALP | 第39-40页 |
4.3.2 共聚焦实验进行体外靶向性验证 | 第40页 |
4.3.3 体内靶向性验证-小鼠活体成像实验 | 第4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5章 SNALP的药效学评价 | 第43-51页 |
5.1 概述 | 第43-44页 |
5.2 材料,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44页 |
5.3 建立昆明小鼠基因高表达模型和肝纤维化模型 | 第44-46页 |
5.3.1 昆明小鼠基因高表达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5.3.2 昆明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5.4 昆明小鼠基因高表达模型和肝纤维化模型的表征 | 第46-49页 |
5.4.1 HE染色观察两种动物模型的病理学形态变化 | 第47-49页 |
5.4.2 应用QPCR检测快速高表达模型的肝脏组织中gp46基因的表达 | 第49页 |
5.5 药效学评价 | 第49-50页 |
5.5.1 QPCR检验pPB-SNALP和SNALP对基因高表达模型药效学评价 | 第49-50页 |
5.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在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