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隔震技术概述 | 第8-11页 |
1.2.1 基础隔震技术概述 | 第8-9页 |
1.2.2 层间隔震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1.2.3 隔震技术发展与应用 | 第10-11页 |
1.3 大底盘上塔楼隔震结构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层间隔震结构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大底盘上塔楼隔震结构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大底盘上塔楼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数值分析 | 第15-42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模型结构的设计 | 第15-24页 |
2.2.1 试验模型的选择 | 第15-16页 |
2.2.2 试验模型的比例 | 第16-18页 |
2.2.3 模型结构相似系数 | 第18-19页 |
2.2.4 隔震支座性能参数设计与测试 | 第19-24页 |
2.3 模型建立与地震波、工况选取输入 | 第24-28页 |
2.3.1 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介绍 | 第24-25页 |
2.3.2 隔震支座单元模拟 | 第25页 |
2.3.3 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3.4 地震波的选取与加载工况 | 第26-28页 |
2.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28-41页 |
2.4.1 自振周期分析 | 第29页 |
2.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29-35页 |
2.4.3 位移反应分析 | 第35-38页 |
2.4.4 层间剪力分析 | 第38-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案 | 第42-57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主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42-48页 |
3.2.1 相似关系 | 第42-43页 |
3.2.2 主体模型设计 | 第43-44页 |
3.2.3 支座连接方式设计 | 第44-46页 |
3.2.4 主体模型制作 | 第46-48页 |
3.3 试验加载系统与场地条件 | 第48-50页 |
3.3.1 试验加载系统简介 | 第48-49页 |
3.3.2 试验场地条件 | 第49-50页 |
3.4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与测点布置 | 第50-54页 |
3.4.1 加速度传感器 | 第50-52页 |
3.4.2 位移传感器 | 第52-53页 |
3.4.3 计算机采集系统 | 第53-54页 |
3.5 试验工况的顺序及步骤 | 第54-55页 |
3.6 模型结构组装与安全措施 | 第55-57页 |
3.6.1 模型结构组装 | 第55-56页 |
3.6.2 安全措施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大底盘单塔楼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71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模型结构自振周期 | 第57页 |
4.3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 | 第57-63页 |
4.3.1 模型结构加速度试验值和计算值对比 | 第57-60页 |
4.3.2 模型结构加速度试验值分析 | 第60-63页 |
4.4 模型结构位移反应 | 第63-69页 |
4.4.1 模型结构层间位移试验值和计算值对比 | 第63-66页 |
4.4.2 模型结构层间位移试验值分析 | 第66-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科研工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