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1.1 龙须菜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1.1 龙须菜简介 | 第14页 |
1.1.2 龙须菜的成分及应用 | 第14-15页 |
1.2 琼胶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2.1 琼胶简介 | 第15-16页 |
1.2.2 琼胶的性质及用途 | 第16页 |
1.2.3 琼胶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1.3 琼胶酶 | 第17-19页 |
1.3.1 琼胶酶简介 | 第17页 |
1.3.2 琼胶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琼胶酶的分离纯化 | 第18页 |
1.3.4 琼胶酶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4.1 制备原生质体和单细胞 | 第18页 |
1.3.4.2 核酸的回收 | 第18-19页 |
1.3.4.3 制备功能性琼胶寡糖 | 第19页 |
1.4 琼胶寡糖的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1.4.1 琼胶寡糖简介 | 第19页 |
1.4.2 琼胶寡糖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 第19-21页 |
1.4.2.1 琼胶寡糖的抑菌活性 | 第19-20页 |
1.4.2.2 琼胶寡糖的益菌活性 | 第20页 |
1.4.2.3 琼胶寡糖的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症活性 | 第20页 |
1.4.2.4 琼胶寡糖的抗氧化活性 | 第20-21页 |
1.4.2.5 琼胶寡糖的保湿功效 | 第21页 |
1.4.3 琼胶寡糖的制备方法 | 第21页 |
1.4.4 琼胶寡糖的分离纯化及测定 | 第21-24页 |
1.4.4.1 琼胶寡糖的分离纯化 | 第21-23页 |
1.4.4.2 琼胶寡糖的检测 | 第23-24页 |
1.4.5 琼胶寡糖的结构分析 | 第24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5.2.1 重组琼胶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25页 |
1.5.2.2 龙须菜中琼胶提取工艺优化 | 第25页 |
1.5.2.3 琼胶寡糖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25页 |
1.5.2.4 琼胶寡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5-26页 |
1.5.2.5 琼胶寡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重组琼胶酶酶学性质研究 | 第27-35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1.1.1 试剂配制 | 第27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2.1 重组琼胶酶的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2.2.1.1 重组琼胶酶酶液的浓缩 | 第28-29页 |
2.2.1.2 重组琼胶酶酶液SDS-PAGE凝胶电泳 | 第29页 |
2.2.2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29-31页 |
2.2.2.1 D-半乳糖标准曲线制作 | 第29-30页 |
2.2.2.2 重组琼胶酶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2.3 重组琼胶酶的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 | 第31页 |
2.2.2.4 重组琼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1页 |
2.2.2.5 重组琼胶酶的比活力测定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2.3.1 重组琼胶酶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2.3.2 重组琼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32-34页 |
2.3.2.1 重组琼胶酶的最适反应pH和pH稳定性 | 第32-33页 |
2.3.2.2 重组琼胶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3-34页 |
2.3.2.3 重组琼胶酶的比活力 | 第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龙须菜中琼胶的提取及其工艺优化 | 第35-43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总糖含量测定 | 第36页 |
3.2.2 蛋白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3.2.3 龙须菜中琼胶的提取 | 第37页 |
3.2.4 琼胶得率的测定 | 第37页 |
3.2.5 单因素实验 | 第37页 |
3.2.5.1 水提温度对琼胶得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2.5.2 提取时间对琼胶得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2.5.3 液料比对琼胶得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2.6 正交试验 | 第37-38页 |
3.2.6.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2页 |
3.3.1 单因素实验 | 第38-40页 |
3.3.1.1 水提温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1.2 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3.3.1.3 液料比的确定 | 第40页 |
3.3.2 正交试验 | 第40-41页 |
3.3.2.1 正交设计与结果 | 第40-41页 |
3.3.3 总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琼胶寡糖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 第43-72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50页 |
4.2.1 琼胶寡糖的酸法制备 | 第44页 |
4.2.2 琼胶寡糖的酶法制备 | 第44页 |
4.2.3 琼胶寡糖含量测定 | 第44页 |
4.2.4 酸法制备琼胶寡糖单因素实验 | 第44-45页 |
4.2.4.1 酸种类 | 第45页 |
4.2.4.2 盐酸浓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2.4.3 酸解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2.4.4 底物浓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5页 |
4.2.5 酸法制备琼胶寡糖响应面实验 | 第45-46页 |
4.2.5.1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45页 |
4.2.5.2 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4.2.6 酶法制备琼胶寡糖单因素实验 | 第46页 |
4.2.6.1 pH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2.6.2 温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2.6.3 时间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2.6.4 底物浓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2.6.5 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6页 |
4.2.7 酶法制备琼胶寡糖响应面实验 | 第46-47页 |
4.2.7.1 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4.2.7.2 统计分析 | 第47页 |
4.2.8 产物分析 | 第47-50页 |
4.2.8.1 薄层层析分析 | 第47页 |
4.2.8.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7-48页 |
4.2.8.3 质谱分析 | 第48页 |
4.2.8.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48页 |
4.2.8.5 组成成分测定 | 第48-50页 |
4.2.8.6 最终酶解产物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9页 |
4.3.1 酸法制备琼胶寡糖单因素实验 | 第50-53页 |
4.3.1.1 酸种类的确定 | 第50-51页 |
4.3.1.2 盐酸浓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4.3.1.3 酸解时间的确定 | 第52页 |
4.3.1.4 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2 酸法制备琼胶寡糖响应面实验 | 第53-57页 |
4.3.2.1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53-54页 |
4.3.2.2 二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2.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55-57页 |
4.3.3 酶法制备琼胶寡糖单因素实验 | 第57-60页 |
4.3.3.1 pH的确定 | 第57-58页 |
4.3.3.2 温度的确定 | 第58页 |
4.3.3.3 时间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3.4 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59-60页 |
4.3.3.5 加酶量的确定 | 第60页 |
4.3.4 酶法制备琼胶寡糖的响应面实验 | 第60-64页 |
4.3.4.1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60-61页 |
4.3.4.2 二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61-62页 |
4.3.4.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62-64页 |
4.3.5 产物分析 | 第64-69页 |
4.3.5.1 薄层层析分析 | 第64-65页 |
4.3.5.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65-66页 |
4.3.5.3 质谱分析 | 第66-67页 |
4.3.5.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67-68页 |
4.3.5.5 组分测定 | 第68-69页 |
4.3.5.6 最终降解产物分析 | 第69页 |
4.4 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琼胶寡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72-79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72-73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72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72-7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5.2.1 琼胶寡糖的分离纯化 | 第73页 |
5.2.2 产物分析 | 第73页 |
5.2.2.1 薄层层析分析 | 第73页 |
5.2.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73页 |
5.2.2.3 质谱分析 | 第73页 |
5.2.2.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5.3.1 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73-74页 |
5.3.2 产物分析 | 第74-78页 |
5.3.2.1 薄层层析分析 | 第74-75页 |
5.3.2.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75-77页 |
5.3.2.3 质谱分析 | 第77页 |
5.3.2.4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77-78页 |
5.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琼胶寡糖的活性研究 | 第79-94页 |
6.1 材料与设备 | 第80-81页 |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0页 |
6.1.2 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第80页 |
6.1.3 仪器与设备 | 第80-81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1-83页 |
6.2.1 抗氧化活性 | 第81-82页 |
6.2.1.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1页 |
6.2.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1页 |
6.2.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1-82页 |
6.2.1.4 还原力 | 第82页 |
6.2.2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第82页 |
6.2.2.1 琼胶寡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活力的影响 | 第82页 |
6.2.2.2 新琼四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的抑制机理 | 第82页 |
6.2.2.3 新琼四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的抑制类型 | 第82页 |
6.2.3 抑制ACE活性 | 第82-83页 |
6.2.4 益菌活性 | 第8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6.3.1 抗氧化活性 | 第83-88页 |
6.3.1.1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4-85页 |
6.3.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5-86页 |
6.3.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86-87页 |
6.3.1.4 还原力 | 第87-88页 |
6.3.2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第88-90页 |
6.3.2.1 琼胶寡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活力的影响 | 第88-89页 |
6.3.2.2 新琼四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的抑制机理 | 第89页 |
6.3.2.3 新琼四糖对酪氨酸酶双酚酶的抑制类型 | 第89-90页 |
6.3.3 抑制ACE活性 | 第90-91页 |
6.3.4 益菌活性 | 第91-92页 |
6.4 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1 结论 | 第94-96页 |
2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 | 第10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