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气虚痰瘀论的含义 | 第10-13页 |
1.1 气虚 | 第10-11页 |
1.2 痰 | 第11页 |
1.3 瘀 | 第11-12页 |
1.4 气虚、痰、瘀三者之间的联系 | 第12-13页 |
2. 气虚痰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2.1 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2.2 诊断标准研究 | 第14-15页 |
2.3 临床研究与应用 | 第15-16页 |
3. 结语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先秦两汉时期——气虚痰瘀论的萌芽期 | 第17-29页 |
1. 早期气虚痰瘀论的理论框架形成 | 第17页 |
2. 气虚痰瘀论的病因病机 | 第17-18页 |
2.1 气、痰、瘀的物质基础 | 第17页 |
2.2 气、痰、瘀相因为病 | 第17-18页 |
3. 补气祛痰化瘀药的研究分析 | 第18-21页 |
3.1 《神农本草经》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的检索词确定 | 第18页 |
3.2 有关《神农本草经》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的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3.3《本经》中祛痰化瘀类药物渉及病名的频次统计 | 第19-21页 |
4. 气虚痰瘀致病的证治研究 | 第21-28页 |
4.1 胸痹心痛病证方剂浅析 | 第21-22页 |
4.2 痰瘀同治方剂的异同比较 | 第22-24页 |
4.3 《金匮要略》补气祛痰化瘀类中药研究 | 第24-27页 |
4.4 讨论研究 | 第27-28页 |
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晋隋唐时期——气虚痰瘀论的发展期 | 第29-34页 |
1. 《诸病源候论》中对痰病、痰瘀病的贡献 | 第29-31页 |
1.1 痰病病因病机方面的贡献 | 第29-30页 |
1.2 痰病病位方面的贡献 | 第30页 |
1.3 痰病病候方面的贡献 | 第30-31页 |
2. 孙思邈论治痰瘀遵经重古,又多有创新 | 第31-33页 |
2.1 辨证治痰,善于因势利导 | 第31-32页 |
2.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第31页 |
2.1.2 其高者,因而越之 | 第31-32页 |
2.1.3 其下者,引而竭之 | 第32页 |
2.1.4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 第32页 |
2.2 痰瘀互结之证多由痰饮内结日久化热而成 | 第32-33页 |
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宋金元时期——气虚痰瘀论的蓬勃发展期 | 第34-39页 |
1. 在痰饮、痰瘀的成因上多有创新 | 第34-37页 |
1.1 北宋·陈无择从气血角度阐释痰饮的形成 | 第34页 |
1.2 南宋·严用和认为内伤情况下痰湿先于血积产生 | 第34页 |
1.3 南宋·杨士瀛首论痰、饮的异同,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痰致痛的观点 | 第34-35页 |
1.4 南宋·许叔微较早提出湿痰、痰饮内停以成癖囊的观点 | 第35页 |
1.5 元·朱丹溪明确提出气虚痰瘀相关理论,治疗上以“导痰破瘀”为原则 | 第35-37页 |
2. 气虚痰瘀病证在治疗上渐成体系 | 第37-38页 |
2.1 严用和认为痰先于瘀生成,化痰常兼活血 | 第37页 |
2.2 朱丹溪治疗上以“顺气为主,导痰破瘀”为原则 | 第37-38页 |
3. 宋代大型方书记载了众多痰瘀同治的方剂 | 第38页 |
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明清时期——气虚痰瘀论的成熟期 | 第39-45页 |
1. 痰挟瘀血理论的完善 | 第39-41页 |
1.1 罗赤诚将痰瘀互结证分为痰挟瘀血和瘀血挟痰两种证型 | 第39页 |
1.2 对“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的发挥 | 第39-40页 |
1.3 津凝血败化痰观点的发挥 | 第40页 |
1.4 痰瘀阻络的阐发 | 第40-41页 |
1.5 血瘀久滞化而为痰水 | 第41页 |
2. 痰气相因相生 | 第41页 |
3. 血气相因相生 | 第41-42页 |
4. 气虚痰瘀病证治法上的突破 | 第42页 |
5. 气虚痰瘀理论的临床应用 | 第42-43页 |
6.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六章 气虚痰瘀病证古代方剂研究 | 第45-59页 |
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 第45-46页 |
2. 古代治疗气虚痰瘀病证小方研究 | 第46-53页 |
2.1 唐及唐以前时期 | 第46-48页 |
2.2 宋金元时期 | 第48-50页 |
2.3 明清时期 | 第50-53页 |
3. 讨论分析 | 第53-59页 |
3.1 唐及唐以前时期气虚痰瘀病证用药规律 | 第53-55页 |
3.2 宋金元时期气虚痰瘀病证用药规律 | 第55-57页 |
3.3 明清时期气虚痰瘀病证用药规律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7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