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17-26页 |
一、批判继承人类优秀的伦理成果 | 第17-20页 |
(一) 对康德“绝对命令”的批判 | 第17-18页 |
(二) 对黑格尔“绝对观念”的批判 | 第18-19页 |
(三)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道德学说的批判 | 第19-20页 |
二、同各种错误的道德思想做斗争 | 第20-24页 |
(一) 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 | 第20-21页 |
(二) 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反驳 | 第21-23页 |
(三) 对资产阶级道德伪善性的揭露 | 第23-24页 |
三、总结无产阶级道德思想 | 第24-26页 |
(一) 工人运动为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 第24-25页 |
(二) 无产阶级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当做自己的道德任务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基本分析 | 第26-39页 |
一、关于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 第26-28页 |
(一) 道德起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 第26-27页 |
(二) 道德从本质上来说“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第27-28页 |
二、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基本范畴 | 第28-32页 |
(一) 平等:是历史的产物和一定的历史状况的特征 | 第28-29页 |
(二) 自由: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 | 第29-30页 |
(三) 良心: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决定 | 第30-32页 |
(四) 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 第32页 |
三、马克思对道德基本特征的阐释 | 第32-36页 |
(一)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 | 第33-34页 |
(二) 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 | 第34-35页 |
(三) 道德具有阶级性 | 第35-36页 |
四、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道德的设计 | 第36-39页 |
(一) 从阶级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 | 第37-38页 |
(二) 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道德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9-42页 |
一、有助于澄清对马克思“非道德主义”的非难 | 第39-41页 |
二、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