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稀土元素的除杂技术 | 第12-13页 | 
| 1.3 分子(离子)印迹技术 | 第13-15页 | 
| 1.3.1 分子(离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第13-14页 | 
| 1.3.2 表面印迹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 1.3.3 金属离子表面印迹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4 螯合吸附材料概述 | 第15-17页 | 
| 1.4.1 螯合吸附材料的分类与应用 | 第16页 | 
| 1.4.2 无机基螯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7-21页 |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第2章 稀土尾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 | 第21-34页 | 
| 2.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 2.2 稀土尾矿的物质组成 | 第23-30页 | 
| 2.2.1 稀土尾矿元素组成分析 | 第23-28页 | 
| 2.2.2 稀土尾矿的矿物组成分析 | 第28页 | 
| 2.2.3 稀土尾矿的粒度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 2.3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30-32页 | 
| 2.3.1 稀土独立矿物相 | 第31页 | 
| 2.3.2 铁锰胶体吸附相 | 第31-32页 | 
| 2.3.3 脉石矿物分散相 | 第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49页 | 
| 3.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 3.2 印迹材料Mn-IIPs的制备 | 第35-36页 | 
| 3.3 印迹材料Mn-IIPs的测试与分析 | 第36-42页 | 
| 3.4 螯合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42页 | 
| 3.5 螯合吸附材料的测试与分析 | 第42-47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4章 Mn(Ⅱ)离子表面印迹材料对Fe~(3+)、Mn~(2+)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9-59页 | 
| 4.1 实验原理 | 第49-50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 4.2.1 Mn-IIPs对Mn~(2+)离子的选择识别性 | 第50-51页 | 
| 4.2.2 浓度梯度对Mn-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4.2.3 体系温度对Mn-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2.4 介质pH对Mn-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2.5 微粒用量对Mn-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 4.2.6 Mn-IIPs的脱附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4.2.7 Mn-IIPs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56-5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水杨酸型螯合吸附材料对RE~(3+)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9-70页 | 
| 5.1 实验原理 | 第59页 |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 5.2.1 螯合微粒对RE~(3+)离子的动力学行为 | 第59-62页 | 
| 5.2.2 体系温度对螯合微粒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 5.2.3 介质pH对螯合微粒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 5.2.4 微粒用量对RE~(3+)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 5.2.5 RE~(3+)离子的正交工艺条件分析 | 第65-67页 | 
| 5.2.6 螯合微粒的脱附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 5.2.7 螯合微粒的重复使用性能 | 第68-6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