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锚杆锚固机理研究 | 第13-23页 | 
| 2.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13-14页 | 
| 2.2 锚杆锚固机理 | 第14-23页 | 
| 2.2.1 预应力锚杆作用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 2.2.2 普通砂浆锚杆作用机理研究 | 第19-20页 | 
| 2.2.3 预应力锚杆改善围岩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锚杆支护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第23-37页 | 
| 3.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 3.1.1 矿区断裂构造和力学特性研究 | 第24页 | 
| 3.1.2 矿区地应力特征与应用研究 | 第24-26页 | 
| 3.2 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 3.3 锚杆支护数值模拟 | 第27-29页 | 
| 3.3.1 锚杆及岩体参数 | 第27-28页 | 
| 3.3.2 边界条件 | 第28页 | 
| 3.3.3 毛洞开挖数值模拟 | 第28-29页 | 
| 3.4 锚杆支护参数确定 | 第29-37页 | 
| 3.4.1 巷道周边位移量 | 第30-32页 | 
| 3.4.2 巷道周边应力场分布 | 第32-33页 | 
| 3.4.3 围岩塑性区范围 | 第33-34页 | 
| 3.4.4 锚杆间排距的选择 | 第34-35页 | 
| 3.4.5 巷道周边位移量 | 第35页 | 
| 3.4.6 锚杆间排距对围岩塑性区的影响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不同锚杆支护的巷道模拟 | 第37-53页 | 
| 4.1 锚杆及岩体参数 | 第37-38页 | 
| 4.2 不同侧压角度下的支护效果 | 第38-43页 | 
| 4.2.1 巷道周边位移量 | 第38-40页 | 
| 4.2.2 巷道周边应力场分布 | 第40-41页 | 
| 4.2.3 围岩塑性区范围 | 第41-43页 | 
| 4.3 不同侧压系数的支护效果 | 第43-49页 | 
| 4.3.1 巷道周边位移量 | 第43-45页 | 
| 4.3.2 巷道周边应力场分布 | 第45-48页 | 
| 4.3.3 围岩塑性区范围 | 第48-49页 | 
| 4.4 现场支护效果 | 第49-53页 | 
| 4.4.1 现场监测结果 | 第49-50页 | 
| 4.4.2 围岩收敛监测处理结果与分析 | 第50页 | 
| 4.4.3 支护效果对比 | 第50-52页 | 
| 4.4.4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巷道底脚处理分析 | 第53-68页 | 
| 5.1 巷道底脚处失稳机理 | 第53-54页 | 
| 5.2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4页 | 
| 5.3 不同侧压角度支护效果 | 第54-59页 | 
| 5.3.1 底脚塑性区分布 | 第54-57页 | 
| 5.3.2 底脚位移量 | 第57-58页 | 
| 5.3.3 主应力场分布 | 第58-59页 | 
| 5.4 不同侧压系数支护效果对比 | 第59-64页 | 
| 5.4.1 底脚塑性区分布 | 第59-62页 | 
| 5.4.2 底脚位移量 | 第62-63页 | 
| 5.4.3 底脚应力场分析 | 第63-64页 | 
| 5.5 联合支护法控制巷道底脚破坏 | 第64-67页 | 
| 5.5.1 联合支护底脚塑性区范围 | 第64-66页 | 
| 5.5.2 联合支护底脚塑应力场分布 | 第66页 | 
| 5.5.3 联合支护底脚位移量 | 第66-67页 | 
| 5.6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6.1 结论 | 第68页 |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