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111井区油水分布特征及开发机理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工区概况 | 第10页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1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3 油水界面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技术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油藏概况 | 第17-20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17页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2.3 勘探开发概况 | 第18-20页 |
第3章 研究区油藏地质特征 | 第20-29页 |
3.1 构造特征 | 第20页 |
3.2 地层划分 | 第20-21页 |
3.3 储层沉积特征 | 第21页 |
3.4 储层特征 | 第21-24页 |
3.4.1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1页 |
3.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1-23页 |
3.4.3 流体性质 | 第23-24页 |
3.5 储层内部夹层特征 | 第24-29页 |
第4章 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 第29-37页 |
4.1 油水界面识别 | 第29-30页 |
4.2 油水界面分布特征 | 第30-33页 |
4.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0-31页 |
4.2.2 油水分布特征 | 第31-33页 |
4.3 排驱压力及其封闭油柱高度 | 第33-34页 |
4.4 储层内部夹层实际封闭油柱高度研究 | 第34页 |
4.5 创新点提出 | 第34-36页 |
4.6 储量计算 | 第36-37页 |
第5章 油藏地质建模研究 | 第37-49页 |
5.1 储层地质建模 | 第37-38页 |
5.1.1 建模方法选择 | 第37页 |
5.1.2 建模流程 | 第37-38页 |
5.1.3 数据准备 | 第38页 |
5.2 构造建模 | 第38-41页 |
5.3 属性建模 | 第41-47页 |
5.3.1 孔隙度分布模型 | 第41-43页 |
5.3.2 渗透率分布模型 | 第43-45页 |
5.3.3 阶梯状油水界面油藏饱和度场 | 第45-47页 |
5.4 储量复算 | 第47-49页 |
第6章 油藏开发机理模拟研究 | 第49-77页 |
6.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6.1.1 空间网格系统 | 第49页 |
6.1.2 初始静态参数场 | 第49-50页 |
6.1.3 数值水体 | 第50页 |
6.2 历史拟合 | 第50-56页 |
6.2.1 历史拟合原则及参数的调整 | 第50-52页 |
6.2.2 毛管力及相渗曲线 | 第52-54页 |
6.2.2.1 毛管力曲线 | 第52-53页 |
6.2.2.2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53-54页 |
6.2.3 动态历史拟合 | 第54-56页 |
6.3 开发机理模拟研究 | 第56-68页 |
6.3.1 开发机理模拟目标 | 第57页 |
6.3.2 注采井井型选择 | 第57-59页 |
6.3.2.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57页 |
6.3.2.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6.3.3 水平井水平段长度 | 第59-63页 |
6.3.3.1 理论计算法 | 第59-62页 |
6.3.3.2 数值模拟法 | 第62-63页 |
6.3.4 注采井距研究 | 第63-64页 |
6.3.4.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63页 |
6.3.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3.5 合理的水平井布井方向研究 | 第64-66页 |
6.3.5.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65页 |
6.3.5.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6.3.6 合理配产模拟研究 | 第66-68页 |
6.3.6.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66页 |
6.3.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6.4 开发方案设计 | 第68-77页 |
6.4.1 考虑布井方向的方案设计 | 第69-71页 |
6.4.2 各方案结果预测及方案优选 | 第71-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