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综述 | 第11-28页 |
1.1 有机废水 | 第11-12页 |
1.1.1 染料废水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抗生素类废水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1.3 亚甲基蓝和四环素 | 第12页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2-15页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 | 第13页 |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机理 | 第13-14页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光电催化耦合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5-21页 |
1.3.1 光催化反应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光电催化反应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光电催化耦合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半导体催化剂 | 第21-25页 |
1.4.1 TiO_2及其催化机理 | 第22页 |
1.4.2 TiO_2的掺杂 | 第22-23页 |
1.4.3 Fe~0以及Fe~0/TiO_2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26-28页 |
2 实验与材料 | 第28-36页 |
2.1 实验试剂、设备和装置 | 第28-3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9-30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30页 |
2.2 Fe~0/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负载与表征 | 第30-35页 |
2.2.1 Fe~0/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Fe~0/TiO_2电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3 Fe~0/TiO_2复合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光/光电催化系统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研究 | 第36-42页 |
3.1 光催化系统处理亚甲基蓝溶液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3.2 光电催化系统处理亚甲基蓝溶液 | 第37-41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耦合系统处理亚甲基蓝溶液的研究 | 第42-53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4.2.1 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2-47页 |
4.2.2 Fe~0/TiO_2电极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4.2.3 ESR技术探讨耦合系统工作机理 | 第48-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耦合系统产电情况和电能效率的研究 | 第53-58页 |
5.1 耦合系统产电情况的研究 | 第53-55页 |
5.1.1 耦合系统的电压 | 第53-54页 |
5.1.2 耦合系统的功率密度 | 第54-55页 |
5.2 耦合系统电能效率的研究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 光、光电催化和耦合系统对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对比 | 第58-67页 |
6.1 光/光电催化和耦合系统对亚甲基蓝溶液处理效果的对比 | 第58-61页 |
6.1.1 关于降低亚甲基蓝溶液浓度性能的对比 | 第58-59页 |
6.1.2 关于矿化亚甲基蓝溶液性能的对比 | 第59-60页 |
6.1.3 关于处理亚甲基蓝溶液时反应常数的对比 | 第60-61页 |
6.2 光/光电催化和耦合系统对四环素溶液处理效果的对比 | 第61-64页 |
6.2.1 关于处理四环素溶液化学需氧量的对比 | 第61-63页 |
6.2.2 关于处理四环素溶液时反应常数的对比 | 第63-64页 |
6.3 关于MFC-PEC/EC耦合系统实际应用的设想 | 第64-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69页 |
本论文的几点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