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带有小塔楼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探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2-15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第15-17页
        1.4.1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本文研究目标第16-17页
    1.5 课题的创新性第17-18页
第2章 基础隔震体系分析方法第18-34页
    2.1 基础隔震体系第18页
    2.2 铅芯橡胶支座构造及其力学性能第18-23页
        2.2.1 铅芯橡胶支座的构造第18-19页
        2.2.2 竖直方向力学性能第19-20页
        2.2.3 水平方向力学性能第20-23页
    2.3 支座恢复力模型第23-25页
        2.3.1 双线型模型第23-24页
        2.3.2 LRB在SAP2000中的数值模型第24-25页
    2.4 隔震体系动力分析模型第25-30页
        2.4.1 隔震体系单质点模型第25-27页
        2.4.2 隔震体系多质点模型第27-30页
    2.5 时程分析方法第30-34页
        2.5.1 时程分析法求解第30-32页
        2.5.2 结构阻尼确定第32-34页
第3章 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模态分析第34-44页
    3.1 有限单元法第34页
    3.2 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第34-35页
        3.2.1 SAP2000的建模功能第34-35页
        3.2.2 SAP2000的分析功能第35页
    3.3 分析模型在SAP2000中的建立第35-40页
        3.3.1 工程概况第36-38页
        3.3.2 工程结构设计与隔震支座的布置第38-39页
        3.3.3 模型的建立与关键步骤简析第39-40页
    3.4 结构的模态分析第40-44页
第4章 带塔楼的隔震结构对比分析第44-75页
    4.1 地震波选取和结构阻尼确定第44-47页
        4.1.1 地震波的选取第44-45页
        4.1.2 地震波的时程曲线第45-47页
        4.1.3 时程分析工况的阻尼第47页
    4.2 基础隔震对结构地震响应及“鞭捎效应”控制作用分析第47-61页
        4.2.1 加速度响应第47-53页
        4.2.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响应第53-58页
        4.2.3 层间剪力响应第58-61页
    4.3 塔楼对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分析第61-75页
        4.3.1 加速度响应第61-65页
        4.3.2 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响应第65-70页
        4.3.3 层间剪力响应第70-75页
第5章 塔楼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75-81页
    5.1 塔楼高度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第75-77页
        5.1.1 塔楼高度对其顶点加速度影响第75-76页
        5.1.2 塔楼高度对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第76页
        5.1.3 塔楼高度对其层间剪力影响第76-77页
        5.1.4 塔楼高度对其地震响应影响小结第77页
    5.2 塔楼刚度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第77-81页
        5.2.1 塔楼刚度对其顶点加速度影响第77-78页
        5.2.2 塔楼刚度对其层间位移角影响第78-79页
        5.2.3 塔楼刚度对其层间剪力影响第79页
        5.2.4 塔楼刚度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小结第79-81页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结论第81-82页
    展望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桥50米泵车支撑部件的开发
下一篇:电力系统辅助规划中梯级水电站优化运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