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SDS强化沉积物生物淋滤Cd、Cu和Zn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30页
    1.1 重金属的定义及重金属污染的特征第13-14页
        1.1.1 重金属的定义第13页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第13-14页
    1.2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存在形态第14-19页
        1.2.1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第14-17页
        1.2.2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危害第17-18页
        1.2.3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第18-19页
    1.3 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9-20页
    1.4 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第20-23页
        1.4.1 物理修复方法第20-21页
        1.4.2 化学修复方法第21-22页
        1.4.3 生物修复方法第22-23页
    1.5 生物淋滤技术的主要机理和研究现状第23-27页
        1.5.1 生物淋滤的定义第23页
        1.5.2 生物淋滤法采用的主要细菌和生物学特性第23页
        1.5.3 生物淋滤重金属的机理第23-26页
        1.5.4 生物淋滤技术研究的问题与展望第26-27页
    1.6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概述第27-28页
        1.6.1 SDS的理化性质第27页
        1.6.2 SDS的应用第27-28页
    1.7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8-30页
        1.7.1 本课题的来源第28页
        1.7.2 课题研究目的第28-29页
        1.7.3 课题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测定及形态分析第30-35页
    2.1 试验对象与样品的预处理第30页
        2.1.1 试验对象第30页
        2.1.2 样品的预处理第30页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0-31页
        2.2.1 实验仪器第30页
        2.2.2 化学试剂及药品第30-31页
    2.3 沉积物含水率的测定第31页
        2.3.1 实验方法第31页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页
    2.4 沉积物p H值的测定第31页
        2.4.1 实验方法第31页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页
    2.5 沉积物中Cd、Cu和Zn总量的测定第31-32页
        2.5.1 实验方法第31-32页
        2.5.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2页
    2.6 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形态的测定第32-34页
        2.6.1 实验方法第32-33页
        2.6.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3-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生物淋滤序批试验第35-40页
    3.1 样品来源第35页
    3.2 化学试剂及药品第35页
    3.3 试验用菌的制备第35-36页
        3.3.1 材料和方法第35-36页
        3.3.2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培养特性第36页
        3.3.3 混合硫杆菌的驯化和培养第36页
    3.4 生物淋滤序批试验第36-38页
        3.4.1 接种量优选第36-37页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SDS强化沉积物生物淋滤Cd、Cu和Zn研究第40-49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页
        4.1.1 实验仪器第40页
        4.1.2 试剂第40页
        4.1.3 SDS对驯化硫杆菌氧化硫能力的影响第40页
    4.2 SDS强化沉积物生物淋滤Cd、Cu和Zn试验第40-41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4.3.1 不同浓度SDS对淋滤过程中p H值和ORP的影响第41-42页
        4.3.2 不同浓度SDS对驯化硫杆菌氧化硫能力的影响第42-43页
        4.3.3 不同浓度SDS对滤液中Fe~(2+)含量的影响第43页
        4.3.4 不同浓度SDS对体系中溶解氧含量的影响第43-44页
        4.3.5 不同浓度SDS强化沉积物生物淋滤效果第44-46页
        4.3.6 SDS浓度对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第46-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角契伦科夫望远镜聚光器的研究
下一篇:Ric8蛋白等在寡孢节丛孢中的功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