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3-36页 |
| 1 中医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1.1 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病名的认识 | 第13-15页 |
| 1.2 中医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因病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7页 |
| 1.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17-19页 |
| 1.3.1 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治疗效果 | 第17-18页 |
| 1.3.2 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效果 | 第18-19页 |
| 1.3.3 中医外治疗法的治疗效果 | 第19页 |
| 2 西医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9-27页 |
| 2.1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2.2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相关并发症 | 第21-24页 |
| 2.2.1 自发性腹膜炎 | 第21-22页 |
| 2.2.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 第22页 |
| 2.2.3 腹水 | 第22-23页 |
| 2.2.4 肝性脑病 | 第23页 |
| 2.2.5 肝肾(HRS)/肝肺(HPS)综合征 | 第23-24页 |
| 2.2.6 肝癌 | 第24页 |
|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 第24-27页 |
| 3 肝硬化、肝纤维化与PI3K/Akt信号通路 | 第27-32页 |
| 3.1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之间的联系 | 第27-28页 |
| 3.2 PI3K/Akt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之间的联系 | 第28-31页 |
| 3.3 中医药抗纤维化治疗的进展研究 | 第31-32页 |
| 4 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展望 | 第32-3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48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4 临床研究结果 | 第39-43页 |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第39-40页 |
| 4.2 两组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比较。 | 第40-41页 |
| 4.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三个月、治疗后六个月的肝功能结果比较。 | 第41页 |
| 4.4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三个月、治疗后六个月的肝纤四项结果比较。 | 第41-42页 |
| 4.5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六个月的腹部B超检查结果比较。 | 第42页 |
| 4.6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三个月、治疗后六个月的HBV-DNA数值结果比较。 | 第42-43页 |
| 4.7 两组治疗前后HBe Ag血清阴转情况比较。 | 第43页 |
| 4.8 安全性监测 | 第43页 |
| 5 讨论 | 第43-48页 |
|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 5.1.1 两组的总体疗效分析 | 第43-44页 |
| 5.1.2 两组在改善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 第44页 |
| 5.1.3 两组在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的疗效分析 | 第44-45页 |
| 5.1.4 两组在改善门静脉主干内径与脾脏厚度的疗效分析 | 第45页 |
| 5.1.5 两组对降低HBV-DNA病毒载量的影响分析 | 第45-46页 |
| 5.1.6 两组对HBe Ag血清阴转率的影响分析 | 第46页 |
| 5.1.7 两组安全性分析 | 第46页 |
| 5.2 临床研究意义与展望 | 第46-48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8-6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3 实验指标检测 | 第50-51页 |
| 4 统计学处理 | 第51页 |
| 5 实验研究结果 | 第51-59页 |
| 5.1 大鼠一般情况 | 第51-52页 |
| 5.2 肉眼观察大鼠肝脏变化 | 第52页 |
| 5.3 HE染色 | 第52-53页 |
| 5.4 血清学指标 | 第53-54页 |
| 5.4.1 乙肝转阴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LB、ALT、AST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4.2 乙肝转阴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PC-III、IV-C、LN的影响 | 第54页 |
| 5.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kt1、磷酸化Akt1(p-Akt1)蛋白表达情况 | 第54-57页 |
| 5.6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kt1、磷酸化Akt1(p-Akt1)蛋白表达情况 | 第57页 |
| 5.7 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SC)凋亡情况 | 第57-59页 |
| 6 讨论 | 第59-62页 |
| 6.1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6.1.1 四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的镜下情况 | 第59页 |
| 6.1.2 四组大鼠肝功能(ALB、AST、ALT)及肝纤四项(HA、PC-III、IV-C、LN)的血清学情况 | 第59-60页 |
| 6.1.3 免疫组织及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大鼠肝组织中Akt1、磷酸化Akt1(p-Akt1)的蛋白表达情况 | 第60页 |
| 6.1.4 TUNEL法检测四组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SC)的凋亡情况 | 第60页 |
| 6.2 实验研究意义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 综述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7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缩略词表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