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实践观念 | 第17-23页 |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题的产生背景和特色 | 第17-19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题的产生背景 | 第17-18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题的特色 | 第18-19页 |
2.2 马克思实践观念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第19-20页 |
2.2.1 马克思实践观念的基本内容 | 第19页 |
2.2.2 马克思实践观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马克思通过实践论克服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偏蔽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儒家哲学的实践精神与儒家的“知行合一”观 | 第23-33页 |
3.1 儒家哲学的实践精神及其发展阶段 | 第24-27页 |
3.1.1 儒家哲学的实践精神 | 第24-26页 |
3.1.2 儒家哲学的实践精神的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3.2 儒家哲学思想的特征 | 第27-29页 |
3.2.1 儒家实践论的内向性 | 第27-28页 |
3.2.2 儒家哲学思想实践内向性的原因 | 第28-29页 |
3.3 儒家的“知行合一”观 | 第29-33页 |
3.3.1 儒家“知行合一”观的内容 | 第29-30页 |
3.3.2 儒家“知行合一”观的实践性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观 | 第33-41页 |
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 第33-35页 |
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 第35-37页 |
4.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外向性 | 第35-36页 |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向性的原因 | 第36-37页 |
4.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第37-38页 |
4.4 儒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晶:实践论 | 第38-41页 |
4.4.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家哲学思想的融合 | 第38-39页 |
4.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变革 | 第39-40页 |
4.4.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互关系 | 第40-41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实践观与儒家实践观的跨文化对话与视域 | 第41-49页 |
5.1 马克思实践观的西方文化背景 | 第41-43页 |
5.1.1 古希腊朴素的实践观 | 第41页 |
5.1.2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 | 第41-43页 |
5.1.3 马克思的实践观 | 第43页 |
5.2 儒家学说的实践性格 | 第43-45页 |
5.3 马克思实践观与儒家实践观的歧异性和互补性 | 第45-46页 |
5.4 马克思实践观与儒家实践观的对话与融合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