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传承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起源与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关于文脉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5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创新点及框架 | 第15-18页 |
1.4.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3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脉传承的相关概念及演化发展 | 第18-30页 |
2.1 文脉的相关概念论述 | 第18-19页 |
2.1.1 文脉的概念与内涵 | 第18-19页 |
2.1.2 文脉的主要特性 | 第19页 |
2.2 文脉传承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 第19-21页 |
2.2.1 文脉传承的内容 | 第19-20页 |
2.2.2 文脉传承的方法 | 第20页 |
2.2.3 文脉传承的途径 | 第20-21页 |
2.3 文脉传承的演化发展 | 第21-29页 |
2.3.1 文脉传承的演化机制 | 第21-23页 |
2.3.2 文脉传承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3.3 文脉传承的演化发展的方向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乡村规划设计的概念及文脉要素探索 | 第30-43页 |
3.1 村庄及乡村概念 | 第30-31页 |
3.1.1 村庄概念的认知 | 第30页 |
3.1.2 乡村概念的认知 | 第30-31页 |
3.2 乡村规划设计概念 | 第31-32页 |
3.2.1 乡村规划设计的概念 | 第31页 |
3.2.2 乡村规划设计的特点 | 第31-32页 |
3.2.3 乡村规划设计的问题及难点 | 第32页 |
3.3 乡村规划设计中的文脉要素探索 | 第32-42页 |
3.3.1 选址和周边环境 | 第32-33页 |
3.3.2 肌理和格局 | 第33-35页 |
3.3.3 风貌特色 | 第35页 |
3.3.4 公共空间 | 第35-36页 |
3.3.5 乡土建筑 | 第36-38页 |
3.3.6 宗教信仰 | 第38-39页 |
3.3.7 民俗文化 | 第39-41页 |
3.3.8 传统技艺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文脉传承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 | 第43-60页 |
4.1 基于文脉传承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4.1.1 原真性原则 | 第43页 |
4.1.2 整体性原则 | 第43页 |
4.1.3 与时俱进原则 | 第43-44页 |
4.2 基于文脉传承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 | 第44-59页 |
4.2.1 依托文脉,打造特色乡村环境 | 第44-47页 |
4.2.1.1 保护周边环境 | 第44页 |
4.2.1.2 加强绿化种植 | 第44-46页 |
4.2.1.3 营造特色节点 | 第46页 |
4.2.1.4 延续肌理格局 | 第46-47页 |
4.2.2 依托文脉,打造特色乡村建筑 | 第47-51页 |
4.2.2.1 保护和修缮传统建筑 | 第47-49页 |
4.2.2.2 改造和利用空闲建筑 | 第49页 |
4.2.2.3 引导和控制新建建筑 | 第49页 |
4.2.2.4 运用和体现乡土材料 | 第49-50页 |
4.2.2.5 延续和传承传统技艺 | 第50-51页 |
4.2.3 依托文脉,打造特色乡村文化 | 第51-53页 |
4.2.3.1 保护历史遗存,发掘文化内涵 | 第51-52页 |
4.2.3.2 保护民俗信仰,发扬传统文化 | 第52页 |
4.2.3.3 打造乡愁情感,留存记忆家园 | 第52-53页 |
4.2.3.4 讲新风树文明,建设文化乐园 | 第53页 |
4.2.4 依托文脉,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 第53-59页 |
4.2.4.1 乡村特色旅游的景观空间布局优化 | 第53-55页 |
4.2.4.2 乡村特色旅游的景观规划营造策略 | 第55-57页 |
4.2.4.3 乡村特色旅游的环境设施完善策略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