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中的东北书写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一、台湾文学中东北书写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二、关于作家作品的论述 | 第14-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述构架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日据时期的“满洲”书写 | 第25-87页 |
第一节 “满洲”与台湾——同质异构的殖民地 | 第25-29页 |
一、由“龙兴之地”到被瓜分的“满洲” | 第25-28页 |
二、因“被掠夺”而“被开发”的台湾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 第29-43页 |
一、“击钵吟”体蔚然成风 | 第30-31页 |
二、“击钵吟”中的“满洲”期待 | 第31-41页 |
三、“击钵吟”体的流弊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游记宴乐诗词的“满洲”空白 | 第43-62页 |
一、大连:“十千买醉西岗子 听拨鲲弦谱莫愁” | 第43-47页 |
二、沈阳:“红尘万丈纷飞处 天下何人识故侯” | 第47-50页 |
三、长春:“重逢此后知何日 临发登车百感生” | 第50-55页 |
四、哈尔滨:“舟人重诉前朝事 折戟沉沙恨未平” | 第55-59页 |
五、四地观感,心迹渐明 | 第59-62页 |
第四节 钟理和的“满洲”实景 | 第62-77页 |
一、双线交错中“原乡”意识 | 第62-64页 |
二、隐忍中的铁骨豪情 | 第64-67页 |
三、失落中的“满洲”实景 | 第67-75页 |
四、误读中的惨淡现实 | 第75-77页 |
第五节 林煇焜的“满洲”底色 | 第77-87页 |
一、“满洲”报道与台湾现实的互文关系 | 第78-80页 |
二、台湾时尚外表里的保守观念 | 第80-83页 |
三、小说的“满洲”底色 | 第83-87页 |
第二章 酷寒蛮荒中的东北精神 | 第87-125页 |
第一节 东北精神的源头 | 第87-93页 |
一、东北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 | 第88页 |
二、东北的文化品格的成因 | 第88-93页 |
第二节 东北精神的华袍:骁勇剽悍、反抗压迫 | 第93-102页 |
一、与自然搏斗中血战厮杀 | 第94-96页 |
二、民族战争中斗智斗勇 | 第96-98页 |
三、“野马”性格的女性形象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东北精神的核心:诚笃无欺、厚情重义 | 第102-112页 |
一、萍水相逢,倾囊相助 | 第103-107页 |
二、义薄云天,看轻利益和生死 | 第107-112页 |
第四节 东北精神的底蕴:执着追求、忍辱负重 | 第112-125页 |
一、对土地的眷恋 | 第112-117页 |
二、为了民族振兴忍辱负重 | 第117-125页 |
第三章 畏天敬神、圆融剽悍的东北民俗 | 第125-181页 |
第一节 白山黑水间的萨满显影 | 第126-139页 |
一、萨满教的源起 | 第126-129页 |
二、万物有灵凝结感恩情怀 | 第129-132页 |
三、采参艰险血腥彰显畏天敬神 | 第132-135页 |
四、跳神天审抨击原始野蛮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交融质朴、和合圆满的饮食习俗 | 第139-152页 |
一、多民族交融的风味饮食 | 第139-142页 |
二、一团和气、乡邻共享的杀猪菜 | 第142-144页 |
三、和合圆满、团聚祈福的年夜饭 | 第144-148页 |
四、浸满乡情和乡愁的酸菜火锅 | 第148-152页 |
第三节 彰显民间判断标准的匪性文化 | 第152-166页 |
一、民风与现实催生的匪性文化 | 第153-154页 |
二、浓情又无情的行事原则 | 第154-159页 |
三、大恶与大善的双面人生 | 第159-163页 |
四、肝胆相照的兄弟情分 | 第163-166页 |
第四节 中日俄文化交融镜像 | 第166-181页 |
一、浪漫唯美的异域格调 | 第167-172页 |
二、忏悔意识与悲悯情怀 | 第172-176页 |
三、婚恋观念的交融互见 | 第176-181页 |
第四章 苍凉厚重的美学风格 | 第181-225页 |
第一节 史诗性与纪实性 | 第181-190页 |
一、追求“史”的宏大与壮阔 | 第181-184页 |
二、包蕴“诗”的哲理与内涵 | 第184-187页 |
三、还原“真”的朴拙与美感 | 第187-190页 |
第二节 思乡中的漂泊叙事 | 第190-205页 |
一、包容漂泊历史的叙事时间 | 第190-196页 |
二、尽显孤独意识的叙事视角 | 第196-200页 |
三、“离开——归来”的情节模式 | 第200-205页 |
第三节 稚拙淳朴、平实厚重的语言风貌 | 第205-219页 |
一、置于底层的满族语言 | 第206-208页 |
二、爽利稚拙、形象生动的方言土语 | 第208-215页 |
三、文白夹杂的语言风格 | 第215-219页 |
第四节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不足 | 第219-225页 |
一、主题先行 | 第220-221页 |
二、情节失真 | 第221-222页 |
三、人物的扁平和单薄 | 第222-225页 |
结语 台湾文学东北书写的意义 | 第225-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43-245页 |
致谢 | 第245-247页 |
个人简历 | 第247-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