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种衣剂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1 目前种子在播种以及生长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1.2.3 国外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种衣剂的主要组成及功效 | 第13-16页 |
1.3.1 种衣剂的活性成分 | 第13-14页 |
1.3.2 种衣剂的非活性成分 | 第14-15页 |
1.3.3 种衣剂的主要功能 | 第15-16页 |
1.4 花生种衣剂的发展 | 第16-21页 |
1.4.1 花生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 | 第16-19页 |
1.4.2 花生种衣剂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3 未来花生种衣剂发展前景的展望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1-23页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自制新型环保型花生种衣剂中稀土元素的量化实验 | 第23-3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3.1 花生种衣剂的最佳药种比 | 第25-30页 |
2.3.2 稀土元素实验室内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3 PB的大田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页 |
2.4 不同稀土元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35-38页 |
2.4.1 稀土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 第35-36页 |
2.4.2 稀土元素对花生光合作用的的影响机理 | 第36页 |
2.4.3 稀土元素提高花生抵御能力的作用机理 | 第36-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自制新型环保型花生种衣剂中防治病虫害的原料的量化实验 | 第39-54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 | 第39-42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9-40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3.3.1 四种助剂对花生根腐病的抑制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四种助剂对花生茎腐病的抑制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3.3.3 四种助剂对花生叶斑病的抑制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3.3.4 PC对蛴螬防治效果的大田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页 |
3.4 四种助剂对花生防治病虫害作用的机理探究 | 第48-53页 |
3.4.1 四种助剂对花生叶绿素的影响 | 第48-50页 |
3.4.2 四种助剂诱导花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3 四种助剂诱导花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51-52页 |
3.4.4 四种助剂对花生病虫害防治作用的机理小结 | 第52-53页 |
3.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自制新型环保型花生种衣剂(PC)性能测定 | 第54-65页 |
4.1 PC基本物理性能检测 | 第54-57页 |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4页 |
4.1.2 悬浮种衣剂基本性能要求 | 第54-55页 |
4.1.3 PC基本性能的测定方法 | 第55-57页 |
4.1.4 PC基本性能的测定结果 | 第57页 |
4.2 PC对花生仔仁中蛋白质含量影响的测定 | 第57-58页 |
4.2.1 PC对花生仔仁蛋白质影响的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4.2.2 PC对花生仔仁蛋白质含量影响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4.3 PC对花生脂肪酸含量影响的测定 | 第58-60页 |
4.3.1 花生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59页 |
4.3.2 PC对花生脂肪酸含量影响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4.4 PC对花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影响的测定 | 第60-63页 |
4.4.1 PC对花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1页 |
4.4.2 花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61-63页 |
4.5 PC对花生品质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4.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