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概述 | 第18-25页 |
第一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 | 第18-21页 |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的基本条件 | 第18-19页 |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 | 第21-25页 |
一、坚定参观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第21-22页 |
二、增强参观者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 第22-23页 |
三、增强参观者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分析 | 第25-41页 |
第一节 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 第25-29页 |
一、教育基地的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依然存在 | 第25-26页 |
二、对基地的利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仍需改善 | 第26-27页 |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辐射面不够广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 | 第29-41页 |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缺乏有效的长期保障 | 第30-32页 |
(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 第30-31页 |
(二) 对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需要 | 第31-32页 |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体建设依然滞后 | 第32-36页 |
(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 第32-33页 |
(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队伍素质不高 | 第33-34页 |
(三)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不到位 | 第34-35页 |
(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活动模式创新不足 | 第35-36页 |
(五)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惠及面不广 | 第36页 |
三、教育主客体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第36-39页 |
(一) 教育主体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缺乏计划性 | 第37页 |
(二) 教育客体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认知有片面性 | 第37-39页 |
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缺失 | 第39-41页 |
(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评价主体缺失 | 第39-40页 |
(二)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评价标准缺失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的对策 | 第41-64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 第41-52页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43页 |
(一)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场馆建设 | 第41-42页 |
(二)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化教育设施的建设 | 第42-43页 |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建设 | 第43-47页 |
(一) 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机制 | 第44-45页 |
(二) 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章制度 | 第45-46页 |
(三)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队伍建设 | 第46页 |
(四) 建立教育基地间的合作交流机制 | 第46-47页 |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网站建设 | 第47-49页 |
(一) 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的数量 | 第47-48页 |
(二)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建设的质量 | 第48-49页 |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 | 第49-52页 |
(一) 深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品的内涵 | 第49-50页 |
(二)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建设 | 第50-51页 |
(三)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模式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鼓励教育主客体科学有效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第52-56页 |
一、鼓励教育主体利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 第53-54页 |
二、提高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的质量 | 第54-55页 |
三、引导教育客体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第55页 |
四、引导教育客体主动利用教育基地实践学习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 | 第56-64页 |
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的原则 | 第56-58页 |
(一) 导向性原则 | 第57页 |
(二) 客观性原则 | 第57-58页 |
(三) 全面性原则 | 第58页 |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 | 第58-60页 |
(一) 制定定量的评价标准 | 第59页 |
(二) 制定定性的评价标准 | 第59-60页 |
三、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第60-64页 |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60-61页 |
(二)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访谈提纲 | 第69-70页 |
读硕期间科研及成果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