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卤代有机污染物 | 第15-19页 |
1.1.1 滴滴涕(DDTs) | 第15-16页 |
1.1.2 多氯联苯(PCBs) | 第16页 |
1.1.3 卤系阻燃剂(halogenatedflameretardants,HFRs) | 第16-19页 |
1.2 昆虫对HOPs生物富集的研究 | 第19-23页 |
1.2.1 昆虫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 第19-20页 |
1.2.2 昆虫富集HOPs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1.2.3 昆虫在污染物环境迁移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1.3 HOPs在陆生生物的富集特征及其在食物链(网)上的放大 | 第23-27页 |
1.3.1 陆生生物富集评价参数 | 第24-25页 |
1.3.2 陆生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 | 第25-26页 |
1.3.3 昆虫介导的陆生食物链(网)上的生物放大 | 第26-27页 |
1.4 HOPs的子代传递研究 | 第27-31页 |
1.4.1 卵生生物 | 第28-29页 |
1.4.2 胎生和卵胎生生物 | 第29-31页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1-3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3-49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33-41页 |
2.1.1 采样区域 | 第33-35页 |
2.1.2 样品信息 | 第35-37页 |
2.1.3 习性概述 | 第37-41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41-47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2.2.2 样品前处理 | 第42-45页 |
2.2.3 仪器分析 | 第45-46页 |
2.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46-47页 |
2.2.5 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 | 第47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47-49页 |
第3章 HOPs在不同种类昆虫的富集及变态发育对富集的影响 | 第49-75页 |
3.1 昆虫和植物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 第49-50页 |
3.2 不同种类昆虫中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富集特征 | 第50-66页 |
3.2.1 DDTs的浓度和组成 | 第52-54页 |
3.2.2 PCBs的浓度和组成 | 第54-58页 |
3.2.3 PBDEs的浓度和组成 | 第58-62页 |
3.2.4 非PBDEs类卤代阻燃剂的浓度和组成 | 第62-64页 |
3.2.5 HOPs的总体污染特征 | 第64-66页 |
3.3 昆虫变态发育对卤代有机污染物的调控 | 第66-73页 |
3.3.1 碳、氮稳定同位素变化 | 第66-68页 |
3.3.2 HOPs的浓度和组成 | 第68-70页 |
3.3.3 HOPs浓度变化与logK_(OW)的关系 | 第70-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HOPs在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的富集模式 | 第75-99页 |
4.1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75-76页 |
4.2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卤代有机污染物浓度的种间差异 | 第76-81页 |
4.2.1 DDTs的浓度差异 | 第76-77页 |
4.2.2 PCBs的浓度差异 | 第77-79页 |
4.2.3 PBDEs的浓度差异 | 第79页 |
4.2.4 非PBDE类卤代阻燃剂的浓度差异 | 第79-81页 |
4.3 水生、两栖和陆生生物中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 第81-89页 |
4.3.1 PCBs同系物组成 | 第81-83页 |
4.3.2 PBDEs同系物组成 | 第83-85页 |
4.3.3 DP立体异构体组成 | 第85-87页 |
4.3.4 污染物的组成特征 | 第87-89页 |
4.4 卤代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蛇体内的子代传递 | 第89-96页 |
4.4.1 中国水蛇卵中HOPs的浓度 | 第89-91页 |
4.4.2 PCBs和PBDEs的组成特征 | 第91-92页 |
4.4.3 子代传递效率 | 第92-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5章 HOPs在昆虫介导的食物链(网)中的生物放大 | 第99-123页 |
5.1 从环境介质到昆虫中的生物富集和放大 | 第99-105页 |
5.1.1 生物富集因子 | 第99-102页 |
5.1.2 生物放大因子 | 第102-103页 |
5.1.3 与logK_(OW)的关系 | 第103-105页 |
5.2 不同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 | 第105-114页 |
5.2.1 基于食性构建的食物链 | 第105-106页 |
5.2.2 不同食物链上的生物放大因子 | 第106-111页 |
5.2.3 与logK_(OW)的关系 | 第111-114页 |
5.3 以昆虫为主的陆生食物网上的生物放大 | 第114-121页 |
5.3.1 基于氮稳定同位素构建的陆生食物网 | 第114-115页 |
5.3.2 营养级生物放大因子 | 第115-118页 |
5.3.3 与原子取代程度和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118-12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7页 |
附录 | 第14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