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用燃料、润滑料论文--加油站及其设备论文

液压平推式CNG汽车加气子站系统理论建模及性能优化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31页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20页
    1.2 文献综述第20-28页
        1.2.1 液压子站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2 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的发展和研究状况第24-26页
        1.2.3 液压子站PLC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6-28页
        1.2.4 液压子站现有研究结果的不足和空白第28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2 液压子站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第31-67页
    2.1 液压子站系统的工艺过程第31-32页
    2.2 液压子站系统中工作介质的运动方程第32-36页
        2.2.1 液压子站系统中液压油的运动方程第33-35页
        2.2.2 液压子站系统中CNG的运动方程第35-36页
    2.3 液压子站系统中注油增压过程的建模与分析第36-45页
        2.3.1 储气钢瓶内气相运动过程的建模与分析第37-39页
        2.3.2 储气钢瓶内液相运动过程的建模与分析第39-40页
        2.3.3 注油系统连接管路的数学模型与分析第40-45页
    2.4 CNG燃料汽车加气过程的建模与分析第45-48页
    2.5 基于状态空间的液压子站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第48-49页
    2.6 基于AMESim/Simulink液压子站系统性能的仿真分析第49-66页
        2.6.1 AMESim仿真平台简介第49-50页
        2.6.2 基于AMESim液压子站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第50-52页
        2.6.3 基于AMESim/Simulink液压子站系统联合仿真模型的构建第52-58页
        2.6.4 液压子站系统性能的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第58-66页
    2.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3 基于系统工程的液压子站系统结构分析第67-76页
    3.1 基于多属性的系统结构模糊关联矩阵建模第67-69页
        3.1.1 “要素—属性”模糊关联矩阵的建立第67-69页
        3.1.2 系统“属性—属性”的模糊关联矩阵建立第69页
    3.2 基于多属性的系统结构分析第69-70页
        3.2.1 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属性对系统贡献程度的计算第69-70页
        3.2.2 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影响程度的计算第70页
    3.3 基于多属性模糊关联矩阵的液压子站系统结构分析第70-74页
        3.3.1 液压子站系统结构的要素和属性划分第70-71页
        3.3.2 基于多属性模糊关联矩阵的液压子站系统结构分析第71-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4 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运输经济性的优化研究第76-124页
    4.1 液压子站专用拖车储气瓶束布局模式和结构参数的优化分析第76-79页
        4.1.1 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气瓶的最小壁厚约束条件第76-78页
        4.1.2 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气瓶的水容积约束条件第78页
        4.1.3 液压子站专用长管半挂拖车的质量约束条件第78-79页
    4.2 CNG长管拖车车载大直径无缝气瓶的设计开发第79-107页
        4.2.1 大直径Φ711车载气瓶的设计参数第80-81页
        4.2.2 大直径Φ711车载气瓶的设计校核计算第81-84页
        4.2.3 大直径Φ711气瓶用无缝钢管的生产工艺分析第84-86页
        4.2.4 大直径Φ711气瓶用无缝钢管壁厚精度特征分析第86-96页
        4.2.5 大直径Φ711气瓶用无缝钢管工业生产的综合稳定性评价第96-99页
        4.2.6 大直径Φ711车载气瓶的制造工艺分析第99-107页
    4.3 大直径Φ711型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的轻量化研究第107-123页
        4.3.1 Φ711型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车架的轻量化设计第107-117页
        4.3.2 Φ711型液压子站专用长管拖车举升机构的优化设计第117-123页
    4.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5 液压子站系统加气工艺的优化研究第124-172页
    5.1 液压子站系统加气工艺过程的机理分析第124-134页
    5.2 基于优先顺序控制的液压子站级联切换系统加气工艺方法研究第134-144页
        5.2.1 基于优先顺序控制的级联切换系统建模与分析第134-136页
        5.2.2 基于优先顺序控制的液压子站级联切换系统加气工艺方法第136-141页
        5.2.3 基于优先顺序控制的液压子站级联切换系统加气模型的仿真第141-144页
    5.3 基于级联切换系统加气工艺方法的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第144-163页
        5.3.1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系统的工艺原理第145-147页
        5.3.2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系统的工业化设计第147-152页
        5.3.3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PLC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第152-163页
    5.4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系统的仿真分析第163-171页
    5.5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6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的实验验证及工程应用第172-195页
    6.1 实验方法及方案介绍第172-173页
    6.2 天然气气质分析实验第173-174页
    6.3 液压子站系统的工业实验第174-194页
        6.3.1 传统液压子站系统的工业实验第174-183页
        6.3.2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系统的工业实验第183-191页
        6.3.3 两种不同加气工艺液压子站系统的实验对比分析第191-194页
    6.4 本章小结第194-195页
7 结论第195-198页
    7.1 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95-196页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96-197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97-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6页
附录A 高效节能型液压子站PLC控制系统附表部分第206-212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212-21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虫对持久性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及其介导的食物链迁移
下一篇:新型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