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2.1 物联网产业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3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1-22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23-34页 |
2.1 构建物联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3页 |
2.1.1 全面性和有代表性相统一 | 第23页 |
2.1.2 实用性与可行性有机结合 | 第23页 |
2.1.3 兼顾科学性和创新性 | 第23页 |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3-25页 |
2.2.1 基于产业链的指标选取 | 第23-25页 |
2.2.2 基于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 第25页 |
2.2.3 基于总量水平的指标选取 | 第25页 |
2.3 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 第25-28页 |
2.3.1 综合评价模型 | 第25-26页 |
2.3.2 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 | 第26页 |
2.3.3 无量纲化处理 | 第26-27页 |
2.3.4 样本选择 | 第27-28页 |
2.4 我国城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28-33页 |
2.4.1 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 | 第28-29页 |
2.4.2 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的结构分析 | 第29-31页 |
2.4.3 城市物联网发展的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 第34-46页 |
3.1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4-36页 |
3.1.1 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34-35页 |
3.1.2 RBF神经网络模型 | 第35-36页 |
3.2 神经网络组合模型 | 第36-42页 |
3.2.1 BP-RBF神经网络组合的构建 | 第36-37页 |
3.2.2 网络的训练与检验 | 第37-42页 |
3.2.3 三种预测方式的比较 | 第42页 |
3.3 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测及发展阶段分析 | 第42-45页 |
3.3.1 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预测 | 第42-43页 |
3.3.2 中国物联网发展阶段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6-55页 |
4.1 以信息化为基础,整体规划物联网产业布局 | 第46-50页 |
4.1.1 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纵向布局 | 第46-48页 |
4.1.2 以重点示范城市为基础的横向布局 | 第48-50页 |
4.2 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实现产业联动 | 第50-53页 |
4.2.1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机制 | 第50-51页 |
4.2.2 关联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 | 第51-52页 |
4.2.3 区域之间的联动机制 | 第52-53页 |
4.3 明确发展阶段,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节奏 | 第53-54页 |
4.3.1 政府主导不同阶段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 第53页 |
4.3.2 处于物联网产业探索期的城市及地区的发展建议 | 第53-54页 |
4.3.3 处于物联网产业成长期的城市及地区的发展建议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