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政治家传记片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 本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关于传记片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2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2.1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1 广角展现式政治家传记片 | 第17页 |
2.1.2 典型片段式政治家传记片 | 第17-18页 |
2.2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2.2.1 起步期(1949-1966):鲜明时代特色下的“风格一律” | 第18-19页 |
2.2.2 探索期(1978-1986): 新时期的创作恢复与局部创新 | 第19页 |
2.2.3 繁荣期(1987-2014): 政策因素助推下的发展和繁荣 | 第19-21页 |
第3章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创作特征探析 | 第21-31页 |
3.1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导演与演员 | 第21-23页 |
3.1.1 稳定集中且具有共性的导演群体 | 第21-22页 |
3.1.2 严格审慎的特型演员选择与管理 | 第22-23页 |
3.2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文本艺术特征 | 第23-31页 |
3.2.1 稳重朴实的叙事风格 | 第23-25页 |
3.2.2 简单明晰的人物塑造 | 第25-27页 |
3.2.3 浓烈鲜明的视听语言 | 第27-31页 |
第4章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文化意蕴及其价值 | 第31-39页 |
4.1 中华文化传统视域下的政治家传记片 | 第31-35页 |
4.1.1 史传文学传统的延续及其影像呈现 | 第31-32页 |
4.1.2 中华民族性格及伦理道德观念的多维影响 | 第32-34页 |
4.1.3 儒学文化传统的深厚浸润及其现代诠释 | 第34-35页 |
4.2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当代文化价值 | 第35-39页 |
4.2.1 构筑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高地 | 第35-36页 |
4.2.2 传承和弘扬优良的政治文化与历史传统 | 第36-39页 |
第5章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不足与展望 | 第39-46页 |
5.1 中国政治家传记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9-42页 |
5.1.1“席勒式创作”倾向削弱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 第39-41页 |
5.1.2 忽视受众的接受需求与审美期待 | 第41-42页 |
5.1.3 传主形象塑造不够鲜活立体 | 第42页 |
5.2 对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的未来之展望 | 第42-46页 |
5.2.1 探索和构建类型生产的创作模式 | 第43页 |
5.2.2 以开放思维引领运营模式创新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A 建国以来的中国政治家传记片目录及相关信息 | 第53-5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