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城断裂带天33断块阜二段储层裂缝定量描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储层裂缝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2.2 储层构造裂缝预测方法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储层构造裂缝攻关方向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成果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3 主要成果 | 第20-21页 |
1.5 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7页 |
2.1 天33断块地质概况 | 第23-24页 |
2.2 铜城断裂带地层特征 | 第24-25页 |
2.3 铜城断裂带构造特征 | 第25-31页 |
2.3.1 铜城断裂带构造演化 | 第27页 |
2.3.2 铜城断层空间活动差异性 | 第27-29页 |
2.3.3 铜城断层发育模式 | 第29-30页 |
2.3.4 铜城断裂带演化阶段划分 | 第30-31页 |
2.4 断裂与油气藏分布关系 | 第31-36页 |
2.4.1 信息维计算原理 | 第31-32页 |
2.4.2 网格单元边长的选取 | 第32-34页 |
2.4.3 断裂信息维与油气藏分布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斜井岩心裂缝定向方法 | 第37-51页 |
3.1 岩心裂缝定向方法 | 第37页 |
3.2 井斜对裂缝产状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1 井斜对裂缝倾角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井斜对裂缝倾向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斜井岩心裂缝产状的测量 | 第39-40页 |
3.3.1 大地坐标系与井筒坐标系 | 第39页 |
3.3.2 产状真实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 斜井岩心裂缝定向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3.5 旋转坐标法对斜井岩心裂缝定向 | 第41-45页 |
3.5.1 岩层真实产状-视产状的转换 | 第42-44页 |
3.5.2 裂缝视产状-真实产状的转换 | 第44-45页 |
3.5.3 地层倾角测井法对裂缝的定向 | 第45页 |
3.6 天33断块岩心裂缝定向 | 第45-49页 |
3.6.1 天33断块井斜信息 | 第46页 |
3.6.2 裂缝数据整理 | 第46-48页 |
3.6.3 井斜对裂缝产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天33断块岩心裂缝描述 | 第51-58页 |
4.1 阜二段裂缝的产状 | 第51页 |
4.1.1 阜二段裂缝的走向 | 第51页 |
4.1.2 阜二段裂缝的倾角 | 第51页 |
4.2 岩心裂缝的发育程度 | 第51-55页 |
4.2.1 裂缝的长度 | 第51-52页 |
4.2.2 裂缝的开度 | 第52-54页 |
4.2.3 裂缝的密度 | 第54页 |
4.2.4 裂缝的充填特征 | 第54-55页 |
4.3 裂缝力学性质与形成时期 | 第55-57页 |
4.3.1 裂缝力学性质 | 第55-56页 |
4.3.2 裂缝形成时期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古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8-77页 |
5.1 应力场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58页 |
5.2 古地应力场的确定 | 第58-59页 |
5.2.1 古地应力场定向 | 第58页 |
5.2.2 古地应力场定量 | 第58-59页 |
5.3 古地应力场模拟 | 第59-65页 |
5.3.1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5.3.2 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59-60页 |
5.3.3 天33断块古地应力数值模拟 | 第60-65页 |
5.4 现今地应力场的定向、定量 | 第65-71页 |
5.4.1 岩心声速实验 | 第65-66页 |
5.4.2 声速实验中标志线的定向 | 第66-68页 |
5.4.3 压裂-微地震监测确定现今地应力 | 第68-71页 |
5.5 现今地应力场模拟 | 第71-76页 |
5.5.1 约束及应力加载 | 第71页 |
5.5.2 现今地应力模拟结果 | 第71-76页 |
5.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定量表征方法 | 第77-97页 |
6.1 构造裂缝产状演化规律表征技术路线 | 第77-78页 |
6.2 岩石破裂准则的优选 | 第78-79页 |
6.3 裂缝形成时产状预测 | 第79-80页 |
6.4 裂缝产状演化规律表征 | 第80-86页 |
6.4.1 裂缝空间转换理论模型 | 第80-82页 |
6.4.2 裂缝在不同时期运动特征分析 | 第82-85页 |
6.4.3 水平岩层中裂缝运动特征分析 | 第85-86页 |
6.5 天33断块裂缝产状演化规律 | 第86-95页 |
6.5.1 裂缝产状演化特征 | 第87-93页 |
6.5.2 裂缝产状演化阶段划分 | 第93-95页 |
6.6 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张量定量预测方法 | 第97-109页 |
7.1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张量预测流程 | 第97-98页 |
7.2 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模型 | 第98-100页 |
7.2.1 渗透率张量预测几何模型建立 | 第98-99页 |
7.2.2 现今裂缝的线密度-开度预测 | 第99-100页 |
7.3 动态坐标系中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 | 第100-101页 |
7.3.1 单组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 | 第100-101页 |
7.3.2 多组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 | 第101页 |
7.4 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评价参数 | 第101-102页 |
7.5 天33断块裂缝渗透率张量预测 | 第102-107页 |
7.6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八章 裂缝发育模式及开发建议 | 第109-126页 |
8.1 金湖凹陷裂缝发育规律 | 第109-113页 |
8.1.1 裂缝相似性评价 | 第109页 |
8.1.2 信息维计算参数设置 | 第109-111页 |
8.1.3 裂缝密度预测 | 第111页 |
8.1.4 裂缝开度预测 | 第111-113页 |
8.2 天33断块裂缝发育模式 | 第113-118页 |
8.2.1 金湖凹陷裂缝孔渗参数分布规律 | 第113-115页 |
8.2.2 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115页 |
8.2.3 裂缝发育模式 | 第115-118页 |
8.3 裂缝性储层开发建议 | 第118-124页 |
8.3.1 裂缝开启压力-开启次序预测 | 第119-122页 |
8.3.2 储层破裂压力预测 | 第122-124页 |
8.4 小结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