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美学 | 第17-18页 |
1.3.2 图像学 | 第18页 |
1.3.3 统计学 | 第18-19页 |
1.4 预期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预期成果 | 第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鲁迅先生艺术身份与艺术实践的理论审视及文献综述 | 第21-39页 |
2.1 鲁迅先生艺术身份与艺术实践的理论审视 | 第21-24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2.1.2 精神分析理论 | 第23-24页 |
2.2 鲁迅先生艺术身份与艺术实践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4-39页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38页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鲁迅先生复杂艺术身份的形成及发展 | 第39-88页 |
3.1 鲁迅先生多重艺术身份的形成 | 第40-49页 |
3.1.1 鲁迅先生多重艺术身份的形成背景 | 第40-45页 |
3.1.2 鲁迅先生多重艺术身份的发展历程 | 第45-49页 |
3.2 鲁迅先生艺术身份的多样性特征体现 | 第49-88页 |
3.2.1 文学家身份的特征体现 | 第49-50页 |
3.2.2 “收藏家”及“赞助人”身份的特征体现 | 第50-57页 |
3.2.3 “美术家”身份的特征体现 | 第57-73页 |
3.2.4 “艺术管理者”身份的特征体现 | 第73-88页 |
第四章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鲁迅的文艺观和艺术实践 | 第88-129页 |
4.1 国际艺术家思想对鲁迅艺术思维的触碰 | 第88-117页 |
4.1.1 荷兰艺术家文森特·凡高与鲁迅超时空的精神相撞 | 第88-98页 |
4.1.2 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艺术思想与鲁迅精神的交汇融合 | 第98-106页 |
4.1.3 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抑郁艺术”与鲁迅艺术主题的共同聚焦 | 第106-113页 |
4.1.4 前苏联现实主义版画家的创作模式对鲁迅艺术观的补充完善 | 第113-117页 |
4.2 鲁迅艺术实践中所存在和体现的多重艺术语言形式 | 第117-129页 |
4.2.1 鲁迅艺术作品中所蕴藏的版画艺术语言 | 第117-120页 |
4.2.2 鲁迅艺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油画意蕴 | 第120-124页 |
4.2.3 鲁迅艺术作品中所融合的漫画风格 | 第124-129页 |
第五章 鲁迅先生多样的艺术实践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反思 | 第129-153页 |
5.1 鲁迅的艺术实践对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影响 | 第131-137页 |
5.1.1 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拓荒者 | 第131-133页 |
5.1.2 文艺精神对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拓展和影响 | 第133-134页 |
5.1.3 艺术实践对中国新兴版画发生与勃兴的扶植 | 第134-137页 |
5.2 鲁迅的艺术精神对现代版画发展的启迪 | 第137-146页 |
5.2.1 图像作品、文物、文献所体现的鲁迅精神对人心的涤荡 | 第137-140页 |
5.2.2 对新兴版画的支持助推了我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 第140-146页 |
5.3 鲁迅先生的复杂的艺术身份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引领 | 第146-153页 |
5.3.1 新时代的驱动者 | 第146-149页 |
5.3.2 选择背后蕴含的文化思考成为指导当代艺术发展的思想引领 | 第149-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6.1 结论 | 第153-155页 |
6.2 展望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71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71-17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展览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