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僵尸公司”及其处置机制的概述 | 第18-25页 |
2.1 “僵尸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僵尸公司”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僵尸公司”的主要特征 | 第18-20页 |
2.2 “僵尸公司”的形成原因 | 第20-21页 |
2.2.1 “僵尸公司”形成的关键因素 | 第20页 |
2.2.2 “僵尸公司”形成的推动因素 | 第20-21页 |
2.3 我国“僵尸公司”处置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2.3.1 “僵尸公司”存在的微观层面影响 | 第21-22页 |
2.3.2 “僵尸公司”存在的宏观层面影响 | 第22-23页 |
2.4 我国处置“僵尸公司”的主要措施 | 第23-25页 |
2.4.1 并购重组 | 第23页 |
2.4.2 托管经营 | 第23-24页 |
2.4.3 政策扶持 | 第24页 |
2.4.4 破产退出 | 第24-25页 |
3 域外“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概况及借鉴意义 | 第25-31页 |
3.1 美国关于“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立法及实践概况 | 第25-27页 |
3.1.1 美国关于“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立法 | 第25-26页 |
3.1.2 美国关于处置“僵尸公司”的实践 | 第26-27页 |
3.2 日本关于“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立法及实践概况 | 第27-28页 |
3.2.1 日本关于“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立法 | 第27页 |
3.2.2 日本处置“僵尸公司”的实践 | 第27-28页 |
3.3 域外“僵尸公司”处置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8-31页 |
3.3.1 美国“僵尸公司”处置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8-29页 |
3.3.2 日本“僵尸公司”处置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9-31页 |
4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1-36页 |
4.1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立法机关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1页 |
4.1.1 《企业破产法》规定不详细 | 第31页 |
4.1.2 征信制度立法不完善 | 第31页 |
4.2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债务人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1-32页 |
4.2.1 债务人提起破产重整的动力缺乏 | 第31-32页 |
4.2.2 债务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 第32页 |
4.2.3 债务人重整后公司信用难以恢复 | 第32页 |
4.2.4 清算后下岗失业人员难以得到有效安置 | 第32页 |
4.3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债权人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2-33页 |
4.3.1 债权人提起司法解散之诉困难 | 第32-33页 |
4.3.2 债权人发起兼并重组动力不足 | 第33页 |
4.4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破产管理人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3-34页 |
4.4.1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制度有待完善 | 第33-34页 |
4.4.2 破产管理人的权利难以保障 | 第34页 |
4.5 “僵尸公司”处置过程中司法机关面临的法律问题 | 第34-36页 |
4.5.1 法院资源不足及审判人员专业性缺乏 | 第34-35页 |
4.5.2 破产程序适用复杂 | 第35页 |
4.5.3 各行政机关不配合 | 第35-36页 |
5 我国“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路径设计及完善建议 | 第36-43页 |
5.1 我国“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路径设计 | 第36-37页 |
5.1.1 明确“僵尸公司”的类型 | 第36-37页 |
5.1.2 有希望的“僵尸公司”的处置方式 | 第37页 |
5.1.3 扭转无望的“僵尸公司”的处置方式 | 第37页 |
5.2 完善“僵尸公司”处置机制的建议 | 第37-43页 |
5.2.1 对于立法方面的建议 | 第38页 |
5.2.2 对于债务人、债权人及破产管理人方面的建议 | 第38-39页 |
5.2.3 对于司法方面的建议 | 第39-40页 |
5.2.4 对于行政部门方面的建议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