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5-36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启示 | 第18-29页 |
三、相关概念的释义与界定 | 第29-33页 |
四、基本思路与论文构架,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 第33-36页 |
第一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获得与建构 | 第36-49页 |
第一节 宗教认同获得与建构的理论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与符号边界 | 第37-43页 |
一、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群体基础 | 第38-40页 |
二、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符号边界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与边界建构 | 第43-49页 |
一、家支制度作为诺苏宗教认同的社会基础 | 第44-46页 |
二、毕摩制度作为诺苏宗教认同的重要保障 | 第46-49页 |
第二章 族群宗教认同核心——神圣的符号及其特性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关于宗教认同核心的理论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核心——祖灵 | 第51-56页 |
一、始祖——关于诺苏共同体的起源意识 | 第51-52页 |
二、祖神——诺苏宗教神灵体系的结构核心 | 第52-53页 |
三、祖灵—鬼灵——诺苏人关于幸与不幸的解释机制 | 第53-55页 |
四、祖界——关于诺苏共同体的归属地 | 第55页 |
五、以“路上方”仪式——送祖归灵作为诺苏宗教仪式的分界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凉山彝族宗教认同核心的基本特性与作用 | 第56-63页 |
一、诺苏宗教认同核心的基本特性 | 第57-59页 |
二、诺苏宗教认同核心的主要作用 | 第59-63页 |
第三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运作机制 | 第63-87页 |
第一节 关于宗教认同运作机制的理论分析——神圣化机制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教义体系的建构——现实世界的神圣化 | 第65-72页 |
一、世界的样子和人的位置——诺苏人空间的圣化 | 第65-68页 |
二、时间是什么?——诺苏人关于时间的神圣体验 | 第68-69页 |
三、人的属性、构成与命运——诺苏人“身体的圣化” | 第69-71页 |
四、死亡是什么?不幸和灾难又是什么?——具象化危机与灾难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宗教神职人员——世俗与神圣的沟通与联结者 | 第72-75页 |
一、祭司毕摩调解、维系圣—俗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 第73-74页 |
二、巫师苏尼调解、维系人—鬼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 第74-75页 |
第四节 仪式的反复实践 | 第75-84页 |
一、诺苏宗教的仪式类型 | 第76-78页 |
二、仪式过程与基本结构 | 第78-79页 |
三、诺苏宗教仪式的作用机制 | 第79-84页 |
第五节 神话的反复重申 | 第84-87页 |
一、诺苏神话的类别与主题 | 第84-85页 |
二、诺苏神话的作用机制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族群宗教认同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因素 | 第87-102页 |
第一节 诺苏宗教认同的基本特点 | 第89-93页 |
一、诺苏宗教认同边界与族群边界相重合 | 第89-90页 |
二、诺苏宗教认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 第90-91页 |
三、诺苏宗教认同的内部差异性 | 第91页 |
四、诺苏宗教认同核心聚焦于血缘祖先之灵 | 第91-92页 |
五、诺苏宗教认同的类型与强度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族群宗教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93-99页 |
一、原生性的宗教类型之于宗教认同的塑造和影响 | 第93-96页 |
二、族群血缘身份之于宗教认同的塑造与影响 | 第96-99页 |
第三节 结语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 仪式图片 (送祖归灵仪式)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