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0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27页 |
1.2.1 群桩沉降计算研究现状 | 第9-20页 |
1.2.2 桩-桩相互作用系数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3 加筋与遮帘效应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4 变刚度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7-30页 |
1.3.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考虑加筋与遮帘效应的等刚度群桩沉降计算 | 第30-51页 |
2.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31-43页 |
2.1.1 计算s_(ij) | 第31-36页 |
2.1.2 计算s_(ij) | 第36-41页 |
2.1.3 计算总沉降量s_i | 第41-42页 |
2.1.4 公式参数的讨论 | 第42-43页 |
2.2 计算公式的应用 | 第43-44页 |
2.2.1 承台底土不分担荷载的桩基 | 第43-44页 |
2.2.2 承台底土分担荷载的低承台桩基 | 第44页 |
2.3 工程算例分析 | 第44-47页 |
2.4 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简化 | 第47-50页 |
2.4.1 相互作用系数的简化 | 第47-48页 |
2.4.2 桩端土等效弹簧刚度的简化 | 第48-49页 |
2.4.3 算例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考虑加筋与遮帘效应的变刚度群桩沉降计算 | 第51-63页 |
3.1 长桩-短桩相互作用 | 第52-58页 |
3.1.1 计算长桩i桩的沉降s_i | 第53-56页 |
3.1.2 计算短桩j桩的附加沉降s_(ji) | 第56-57页 |
3.1.3 长桩-短桩相互作用系数α_(ji) | 第57-58页 |
3.2 短桩-长桩相互作用 | 第58-61页 |
3.2.1 计算短桩j桩的沉降s_j | 第58-59页 |
3.2.2 计算长桩i桩的附加沉降s_(ij) | 第59-61页 |
3.2.3 短桩-长桩相互作用系数α_(ij) | 第61页 |
3.3 变刚度群桩沉降计算 | 第61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由单桩载荷试验推算群桩沉降的相互作用系数法 | 第63-85页 |
4.1 等长、等径桩-桩相互作用系数数值分析 | 第63-69页 |
4.1.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63-64页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9页 |
4.2 长短桩、变径桩桩-桩相互作用系数数值分析 | 第69-75页 |
4.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4.2.2 长短桩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4.2.3 变桩径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4.3 桩-桩相互作用系数回归 | 第75-76页 |
4.4 单桩载荷试验曲线的利用 | 第76-81页 |
4.4.1 数值计算参数反分析 | 第76-79页 |
4.4.2 相互作用系数法计算群桩非线性沉降 | 第79-81页 |
4.5 工程算例分析 | 第81-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变刚度桩筏基础工作性状与优化设计数值计算分析 | 第85-125页 |
5.1 变刚度桩筏基础模型试验数值计算验证 | 第85-93页 |
5.1.1 模型试验概况 | 第85-89页 |
5.1.2 模型试验沉降实测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第89-93页 |
5.2 变刚度桩筏基础(原型)工作性状数值计算分析 | 第93-123页 |
5.2.1 桩筏基础沉降特性分析 | 第95-99页 |
5.2.2 桩筏基础地基土变形影响范围分析 | 第99-105页 |
5.2.3 桩筏基础筏底压力(土反力)分布 | 第105-107页 |
5.2.4 桩顶反力分布 | 第107-108页 |
5.2.5 桩、土荷载分担比 | 第108-109页 |
5.2.6 桩筏基础的基桩承载性状分析 | 第109-116页 |
5.2.7 桩筏基础其它因素影响分析 | 第116-12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页 |